首页 >  > 天行有常 >  第131节

第131节(4/5)



    当然了,大明财政什么的,除了源头,也就是税收不合理之外,在使用方面,也很令人一言难尽。

    众所周知,朱元璋他有二十多个儿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到了明末,光是宗室就有几百万的人口。

    然而,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制定宗室制度的时候没想好后路,这就导致某些穷困潦倒的宗室最后被活活饿死。

    而整个大明,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被宗室给吃垮的。

    大明的宗室爵位有八级,是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与奉国中尉。

    按理说,爵位分级多,但是实际分封的时候也可能不那么实诚,像宋朝,王爵降爵袭封可能是嗣王,也可能是郡王,再降一级可能连国公都捞不到,只能当个郡公。

    但是朱元璋想让子孙后代永保富贵啊,那怎么办?

    长子袭爵不降等,其余诸子降一级袭爵。

    在朱元璋时代,因为他是老大,底下的诸王都是他的儿子,所以宗室在地方还是能治理政务的,但是等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还成功了之后,为了防止后人再效仿他这个前例,大明宗室连政事都不能触及了。

    于是乎,在永乐朝之后,就出现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基本上就是把宗室们当猪养的情况。

    就算宗室们不想当猪也不成啊!

    大明传承到朱常洛这一代,算算和朱元璋之间的辈分关系,早就超出了八代,也就是说,有一些宗室,已经超过了八个爵位等级的继承范围,只能做个平头百姓了。

    可是偏偏他们爵位没了,但依然是朱元璋的子孙,也就是说他们依然不能参与“四民之业”,士农工商四条路全部锁死,他们除了混吃等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落的偏远宗室没有退路,其余的宗室只能算是被圈养的闲人,没几个有进取心的。

    而按照朱元璋规定的对子孙后代的优待,凡有爵位的宗室,有银、米供给,还有田地。

    大明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银钱去供养这些闲人,还要看着因为被分封的宗室又增多而愈发严峻的土地兼并。

    士绅都已经不用纳粮了,在科举取士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明的土地兼并情况本身就越来越严重,更不用说到了王朝末年,空余的土地本来就没有多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像明初那样依然供着人数越来越多的宗室,真是想想就令人心塞。

    朱常洛:……我大明大概是真的药丸。

    当然不是说朱常洛现在才发现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上报给他福王朱常洵的近况,言其在封地上横征暴敛,揽银无数,这才让朱常洛有感而发。

    福王朱常洵是在大明宗室里也很不成器的一位,别人家的藩王顶多在后宅事务上努力一下,比如说庆成王那一系,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庆成王朱奇浈,以孝贤闻,然而具体事迹不显,最出名的是人家生了七十多个儿子,福王朱常洵是在封地上可劲儿地作,真当全天下都欠他似的!

    朱常洵不是个好东西,但是大明的宗室,仔细找补找补,还是有好人的。

    最出名的非直系的宗室,当属南明政权诸帝。

    南明政权共有四帝一监国,分别是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以及永历政权。

    弘光帝,是如今的福王世子、崇祯朝的福王朱由崧;鲁王监国,是太祖传下的鲁王一系的子孙,和朱棣这一支比,不能算正统,又热衷于抢夺名分,也不是个好的;隆武帝,是朱常洛最耳熟能详的一位,是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