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天行有常 >  第131节

第131节(3/5)

、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 以及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此三役并称万历三大征。

    对大明的权威巩固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朝廷朝政却是很大的拖累。

    不过朝廷并不是没钱,在东林党主政之前, 大明国库虽然空虚, 但是内帑的钱还多的是。

    明初商税因为商业还没有恢复的关系, 采用的是三十取一的收法,至于农业就更不用说了, 正宗泥腿子出身的太祖皇帝最关心的就是农民, 明初的农业税不仅不高, 而且还时常有所减免。

    农业税低是对农民的保护, 但是商业税也这么低,大明的税收总量就老上不去。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清朝的著名大贪官和珅倒台后, 有说法是他的收入是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清朝一年的税收在七、八千万两白银左右。

    那么大明的税收呢?

    总量大约在两千万左右, 但是按照规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粮食、力赋的形式留给地方分配的,真正地收入太仓的,也就几百万两。

    大明的税低啊,自明初就定的这么低,每次皇帝想要加税,就有一大帮人跳出来阻拦。

    重点是农业税也就算了, 商业税定的这么低,整个朝廷难道真的要去喝西北风吗?

    为了避开收入国库的税款被地方分配,交上来的就那么几百两的悲惨局面,万历皇帝在三大征之后,国库空虚之后,就无奈地开始征收榷税,也就是各类商业税的统称。

    和由太监负责征收入内库的矿税等不同,榷税是明文发出的税种,是官方制定的税,后来形成了定制。

    而且不是放入国库,而是放入内帑,其实对于朝廷的财政压力来说,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这么说吧,明末商业是很发达以及繁华的,具体可以参照明朝遗民张岱的作品,比如《陶庵梦忆》之类的,丝毫不见乱世之景。

    东林党掌权之后,由于互相之间和那些大商人有许多牵扯,所以对于商业税,他们几乎就是积极地在和皇帝抗争了。

    比较典型的,就是最近朱常洛收到的一位东林党人的提议,叫所谓“发帑撤税”。

    什么意思呢?就是钱,皇室内库继续出,但是税,尤其是商税,因为不好与民争利,所以还是撤了吧!

    朱常洛:我去你八辈儿祖宗!

    什么叫与民争利?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感慨,士农工商商最贱是有道理的了,一群只想着自家的蝇头小利的货!

    农民种地辛苦,朱元璋也是农民出身,体恤他们,收的农业税低也就算了,一群商人,只想着赚钱,还表示自己比农民还辛苦,要求降税,脸怎么这么大呢?

    按规定,小生意、小商贩,只要每年的生意额不超过40两白银,本身就是不用缴税的,能让在明末,商业税还没有明初三十税一高的朝廷再减税率的,除了那些大商户,还能有什么人?

    明清时期,世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朱常洛前世上大学前就知道的历史知识,结果现在一看,呵,我大明的商业这么繁华,又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就这样,白银的价格还是节节攀高,官商勾结什么的,大商户什么的,惹不起啊,惹不起!

    令人讽刺的是,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在位时,由于增税,国库中的银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中的康熙在位晚年的十倍。

    崇祯经过东林党当政都有这么多前,那现在的皇帝内帑就不用说了,虽然在万历朝晚期,经常拨给辽东大量的军费,光是泰昌帝登基后不久,就拨给了辽东两百万两,几乎可以算作大明太仓一年的收入,但是现在,还只是毛毛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