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五代刀锋(出书版) >  第76节

第76节(5/11)

快打响。面对士气高昂,如狼似虎的后周士兵,防御外城的唐军似乎早已心无斗志,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阵便匆匆退入内城。周军顺利攻克楚州外城。见战事如此顺利,柴荣留下赵匡胤、王审琦等人继续围攻,自己则领水军南下,打算沿当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故道进入长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扬州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直至楚州,成功地将长江与淮水贯通。到了隋炀帝时,为了发展江南,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对原来的邗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为后来大运河的贯通打了下基础。但唐末以来,由于战乱,运河长久失修,泥沙不断淤积,使这条水道逐渐废弃。后周水军走到北辰坊一带,便钻进了死胡同,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柴荣派去打探的人回来报告说,这北辰坊一带原有为了调节湖水高度修筑的堰闸。因为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所以在北辰坊设堰,用以调节湖水。但如今早已失修多年,堰闸废弃,河沙淤积,使水路断绝。如果要重新疏通河道,估计要花费巨大人力,耗费很长时间。

    众将听了都大为泄气,但柴荣却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至少唐代时,这运河还在正常运转,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不足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疏通旧河道,怎么会如此之难?

    柴荣决定亲自出马。他带上工匠、画师,立即前往北辰坊一带探查。从楚州到北辰坊,这一路只见万顷水田,千里碧波,虽然正值枯水季节,但仍一派江南景色,气象万千。“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这是当年刘禹锡在诗中所描述的楚州之景。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柴荣不由感叹道:“如此大好河山,岂忍心让战火荼毒,又岂能让她长久游离于中原王土之外!”

    到了北辰坊,果见泥沙淤积,水道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块歪歪斜斜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北神堰”三个字。“这里必定便是当年修筑的堰闸。”柴荣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仔细端详着四周的地貌。独立半晌,柴荣唤过画师,一边指点,一边要画师将此地的形制地貌一一描下。

    回到军营,柴荣紧闭帐门,把自己关在帐内,一个人对着地图陷入了沉思。日落月升,昼去夜来,整整一天一夜,柴荣没有走出大帐一步。第二天清晨,负责疏通河道的官员和工匠被唤到了帐内。当他们走出军营时,人人脸上都带着不可思议的惊异,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卷图纸。那是柴荣亲自设计,连夜绘出的施工图纸。众将士见了,个个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位武能平天下,文能治国家的皇帝,还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事实证明柴荣不愧为奇才。有了他亲自设计的工程规划,工人们依法施工,只用了十天时间,淤塞已久的河道便重现生机,奔腾的淮水顺利穿过北神堰涌入了滚滚长江,这两条大江之间的联系在相隔半个世纪之后终于被再度打通。当后周的数百艘黑龙战舰出现在长江之上时,南唐百姓惊为天人。听到报告的李璟惊慌失措跑上金陵城楼。他举目望去,只见滔滔江面上,巨大的黑龙战舰连天接地,旌旗招展。那一刻,这位南唐皇帝和他的部下们的斗志彻底崩溃。

    接着,柴荣又分兵攻下了泰州东南的重镇静海(今江苏南通市),打通了与吴越的陆路通道。自钱镠创立吴越国以来,独领两浙十三州,对外依附中原王朝与南唐对抗,对内保境安民,大兴商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吴越上下富庶盛于东南,百年不知兵革,宛如世外桃源一般。柴荣登基以来,吴越每年都要向后周进贡大量财物,两国使者更是往来频繁,络绎不绝。由于中间隔着敌国,以前两国的交往只能通过海路辗转,颇费周章。如今陆路打通,两国间不论官方交往,还是民间商贸终于有了一个可靠便捷的通道。

    一切都进行得似乎很顺利。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