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厨师早谈(2/5)
既是尊重,又是通称。长得瘦的叫吴老师,擅长川味大菜。长得胖一点的,叫李老师,擅长各种汤及面点小吃。当然,川菜中的主要菜品,他们都会,那是基础。司徒教出来的徒弟,除了具备普通厨师的能力外,还得有些特色东西压阵。司徒本人,在老大师的徒弟中,对川滇山货及高原食材,有特殊的技能,也算是他的特点了。“任你千招会,不如一招鲜。”打拳的人是这样,所有手艺,都是这样。吴师傅擅长运用泡菜来调味,几乎可以拿他当化学家及微生物专家来看。而李师傅,对鱼类汤类菌类的理解,有独特的水平。那个本店最有名的功夫野菌汤,就是他的杰作。
今天,吴老师讲的东西,是围绕昨天的金牌菜鱼香肉丝,来展开的。他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鱼香肉丝,究竟有没有鱼的事?”
在座的,除了武杰以外,都多次目睹他制作这个传统川菜,所以,有人就答:“当然没有了。”
关于鱼香肉丝,有个经典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在饭馆点了道鱼香肉丝,但翻来翻去,只发现了猪肉丝,并没有见到鱼,于是叫来厨师质问。厨师也不含糊:“鱼香肉丝里头哪来的鱼?如果和鱼相干,你把我脑壳砍了!”
鱼香肉丝里没有鱼、夫妻肺片里没有夫妻、老婆饼里没有老婆……既然没有鱼,为什么还要叫鱼香肉丝呢?
吴老师却说到:“不一定,鱼香肉丝,在早期,有鱼还真有点关系。”他这样一说,马上把大家的兴趣勾引出来了。大家就听他慢慢讲述,原来,这个普通的菜,背后还有这么多的精彩。
鱼香肉丝是川菜的代表之一,但出现不过百年时间。晚清的《成都通览》《四季菜铺摘录》等川菜菜谱中都还没有鱼香肉丝的影子。
《四川省志川菜志》中认为,鱼香肉丝是在1911年由川菜厨师首创。
汪曾祺先生曾在《川菜杂忆》中写道:1948年他曾在北京大学宿舍寄住过半年,常去吃一家四川小馆子,点得最多就是回锅肉、鱼香肉丝等大路菜。
在民国时期,鱼香肉丝不仅成为四川家庭的常见饮食,还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了。
至于鱼香肉丝里到底有没有鱼?有两种说法。
四川作家车辐所著的《川菜杂谈》中写道:
“用二荆条与鲫鱼同泡于菜坛内,保鲜长久,质地脆健,咸香味微带酸,余味回甜。鱼香味泡海椒是做菜必不可少的作料,要做好鱼香味的菜肴,就在马路边、幺店子的小馆子中,也可吃到很爨味的鱼香味道。”
按照1990年出版的《四川泡菜》一书的说法,泡鱼辣椒是将活鲫鱼与二荆条辣椒同泡,经一至两个月而成。
很多人以此为据,认为鱼香肉丝也是有鱼的。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认为,鱼香肉丝这个名字来源于四川人最传统的烧鱼方式。泡红辣椒、葱、姜、蒜、糖、盐、酱油等调味,此法源出于四川民间独具特色的烹鱼调味方法,而今已广泛用于川味的熟菜中,具有咸、酸、甜、辣、香、鲜和浓郁的葱、姜、蒜味的特色。
而从实践经验和历史资料中来看,绝大多数鱼香肉丝都是没有鱼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鱼香味型的菜品开始在菜谱中大量出现。
无论是重庆市饮食公司编的《重庆名菜谱》还是成都市饮食公司编的《四川菜谱》第二辑,出现的鱼香菜用的都是普通泡椒。
不过,《四川菜谱》第三辑中记载的鱼香肉片,提到了要用泡鱼辣椒。
“以我个人的判断,应该是因为鲫鱼与辣椒同泡,虽然可以增鲜,但对泡菜环境和操作有一定要求,做起来比较麻烦,实际增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