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  第12节

第12节(1/8)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那么面对这样一片人心惶惶,谢安会怎么办?一个,他要让所有的人都保持镇定,敌人还没到国境呢,你们就乱成这样儿,那这仗还怎么打?另一个,他要尽快做出决定,先稳定一下儿人心。

    其实写到这里,大家对谢安的个性也都比较了解了,他会怎么做,几乎就是我们都可以想到的。王导那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他一向很认可,而且一辈子,他也都是这么做的。

    无论是在海上遇了大风浪差点儿翻船,还是顶着杀身之祸去付桓温的鸿门宴,或者是前秦大军打到了家门口,他在建康布置防卫,那不都是平平静静,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然后就走过来了吗?谢安这一辈子,仿佛就是被“吓”大的,所以,你怎么着都好,但最好别去吓唬他。这人不太吃这个,桓温就是例证吗。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曾评价说:“谢安神识沉敏,然极有胆略”,也正是这个意思。

    谢安很快就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应该是在苻坚的大军还没到淮河的时候。而且他作出这决定时,心里也就有了打算。因为他得把这个打算去说给司马曜听,虽然目前国家里的事儿,他基本都能说了算,但是皇上的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他得让惊魂未定的司马曜心里有个底,相信咱们一定能打赢才行。难考谢安是怎么做司马曜的工作的,不过前秦朝臣苦劝苻坚别攻晋时的那些“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他肯定是要淋漓尽致地说给司马曜听的,皇上心里先有了底,这国家才不会乱哪。

    要说谢安的这个表态,最先知道的,却是王献之。王献之是他最近密的长史嘛。也可能是我们王公子心里不踏实,就向谢安问起来:这个苻坚就要到边境了,您心里到底怎么打算呢?于是,谢安就很决断地回答了他:“可将当轴,了其此处!”(我要带领国家的中坚力量,在这里了断他!)

    心中的天平

    谢安这个坚决的表态,让所有人的心都稍稍安稳了一下儿,不过,他们很快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担心,他们可有100万人哪,咱们这能打得过吗??

    那么,谢安心里,又有一架什么样的天平呢?首先,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所了解的这许多内情,他就都能够知道。因为这毕竟综合了很多很多后人的记载和资料。那么当时他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这个实在不宜瞎猜,这里就只做最基础的假设吧。无论如何,关于下面这几点,谢安心里一定是把握得很清楚的。

    一个:他知道,苻坚这个100万,根本就是拿来唬人的。而且,你越是大造声势,反倒越显得你心虚。

    另一个:苻坚的军队里肯定有大批的汉人,这些人并不会去卖命地为前秦打仗。苻坚的“大军”肯定是“虚”,但到底有多少“虚”的成分,这必须要打起来,才能看得分明。

    再一个:东晋一定要打这一仗,而且一定要迎上去打,不能像当年吴国灭亡时那样,困守长江。这样,国家才有最后的周旋余地。

    最后一个:下游的军力毕竟有限,那么,一定要集中优势迎击他们的主力,这一点,在战略布署上不能失误。上游有桓冲在,那一边可以暂时不管。那么中游下游,前秦号称是“幽冀之众汇于彭城”,那彭城这一路要南下,就会跟上回一样,威胁徐兖两州,直到广陵。而苻坚呢,则是从长安出发,发兵向豫州开进。那么,针对这两路秦军,怎样部署晋军的兵力,必须得有个正确的判断,一旦战略布署出了错,可就全完了。但看后来,谢安兵分三路,最后向寿阳集结,苻坚的这个“幽冀之众”,正是谢玄这一路主力迎击的第一个对象,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其实这场战争对于谢安来说,应该这样来评价,这是一场“可以打”的战争,并不是不能取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