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57节(3/7)
着战斗机产量下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风险,也要改为全铝制机体让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毕竟眼下还是战时,一切应该以战时的需求为主。全力为了前线,这句口号还是杨震喊出来的。怎么到了航空制造上,这标准就换了?而且飞机全部改为铝制生产,也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用铝的需求。但在他这个东北局第一书记坚持之下,这个在很多眼中好高骛远的做法,还是硬生生的推行下去了。
实际上杨震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用木材生产飞机,只能是在战时面对困境,采取的不得已办法。实际上在眼下的航空工业之中,木材生产飞机实际上已经被彻底的淘汰。航空用铝已经完全替代木材,作为飞机机体的主要原材料。
全世界包括原料更加匮乏的日本人在内,用木头制造飞机的也只有苏联人。至于英国人的蚊式轰炸机,那是特殊情况之下的特殊需求。铝作为航空工业的主要原料,已经全面替代木材的使用。
尤其是在航空工业即将迈进喷气时代,木制机体已经再无任何机会翻身。想要发展现代的航空工业,航空用铝生产与使用,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而中国的航空工业,不能只停留在苏联二战时期的水平。
如果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就必须要全力进行跳跃式的追赶。一步跟不上,那就步步都有可能落后。工业的发展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就是大幅度的后退。这个阶段咬牙坚持下来,就是一个胜利。
更何况使用木材生产机体所需要的特制胶水,抗联自身也无法生产,全部需要依赖进口。这一点也是制约了飞机产量上升,一个相当关键的弱点。与其到时候被人家掐断脖子,还不如现在就痛下决心改进。
最关键的既然早晚都要掌握这门生产技术,那么早掌握就比晚掌握要好的多。眼下是困难一些,但并不是一点替代办法没有的情况之下。如果可以通过这些代价,将航空工业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一大步,那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保证战后航空兵的战斗力,杨震也就有些不择手段。虽说花费了大笔的资金,但也保证了这关键的两三年之内,航空兵的战斗力不出现断档和下降。只要能在这两三年之内,真正掌握航空用铝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培养出合格的航空制造人才就值得。
第2202章 那就是一群土匪
如果说杨震想方设法收集德国战斗机,倒是因为至少还有明面上的原因。但他除了战斗机之外,还不断想方设法增加容克五二运输机的数量。并苦心收集这种飞机使用备用发动机以及零部件,以保证这种飞机使用寿命的做法,可就多少有些耐人寻味了。
为了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这种飞机的数量,杨震派人甚至以成立一家主要在亚洲和南美运行的航空公司的名义,通过组建的皮包公司去美英法占领区收购。为此付出为数不菲的资金,引起很大的争议。
就算抗联组建了两个伞兵师,可眼下抗联手中性能比这款飞机优秀的多的美制运输机,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和办法,也购买到了美国部分新式运输机的图纸和技术,同时美国人也转让了c四七运输机的生产技术,干嘛还要到处搞这种老式的运输机?
直到杨震战后计划全面暂开之后,所有的人才明白杨震的用意所在。在抗联与美军携手对日空袭之下,被炸成一片废墟的日本本土,能够供起降要求比较高的美制运输机,起降的机场基本没有剩下几个。
日本本土的机场,一直都是美军舰载机的重点摧毁目标。包括东京几个机场在内,绝大部分的机场都被炸什么都没有剩下不说,机场上被高爆航空炸弹炸的是大坑套着小坑。而沿海的机场不仅要承受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