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 >  第171节

第171节(4/5)

护驾的湖湘重臣,赵凤举一示弱,他立马接着台阶往下走,两人彻夜长谈,缅怀老人家尚在时,两府的深情厚谊。

    今时不同往日,孟希来可不敢如祖父那般强摁着牛喝水,如今赵凤举言辞间没有透露出毁约的打算,这就足以让孟希来喜不自胜了。

    没了梦园的孟家在赵秉安看来不堪一击,但他不得不为日后打算,对于凤举,他即使怒其不争,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长幼尊卑不可乱!

    这一点,赵秉安从未对外掩饰过,他既然把顾彦郴、苏燃等老牌士族放到凤举身旁佐助,那就意味着他默许长子在江南储望,积攒实力。况且孟希来胆小如鼠,行事作风瞻前顾后,御林军权放在他手里,于凤举而言不过是探囊取物。

    人性总归是偏私的,对于长子这些年心中积压的怨气赵秉安并非一无所知,从另一方面来说,百废待兴的江南也可看做是他安抚长子的一份大礼。

    蒙括率队在御林军大营外数里处蛰伏,此行他本该奉世子之命寸步不离地保护三公子,但无奈三公子心意决绝,执意要兵不血刃的拿下松州,蒙括不敢放他孤身入敌城,只说要等候大帐中世子的回音。

    鹤啟本就不是毛躁的脾性,之所以如此强硬的表明态度,不过是做给江南六道幸存的那些士族看得。湖湘诸位大人意会,纷纷赞同会谈,官场中看重的就是一个主动,不管谈得拢谈不拢,三公子此举都将使湖湘占据上风,而且无形间也弱化了王师前番屠戮造成的剑拔弩张的局势,说到底,鹅湖书院还不敢明目张胆地造反,他们可是一直否认藏匿反贼定康王一事。

    天晓时分,赵凤举与文昌郡公携手步出大帐,御林军权的归属自此模糊。孟希来献出废皇储荣王作为投诚的第一件礼物,而世子也不负众望,不仅力排众议重军护送其回京,还允诺必将竭尽全力洗刷苏南罹难士族的冤屈。

    鹅湖外的高压暂缓,世子又马不停蹄的奔赴苏州晓庄别苑,三公子鹤啟早在离京之初就从五祖母那里讨得一张通行证,兄弟俩踌躇满志,想请那位官场老擘出手相助。

    当日在老永安侯灵柩前,赵秉安让鹤啟代替五叔捧灵就是答应了让三子日后承袭五房一脉,为此,沈氏老怀安慰,对三公子可说是予取予求。

    此番鹤啟被流放出京,一向通情达理的五夫人大闹太师府,至今对太师的讨饶爱搭不理。而对于劳动晓庄别苑中的老父亲,沈氏看得很开。现如今秉安的所作所为少不得他老人家的教唆,种瓜得瓜,当年他老人家不顾自己尴尬的处境难为秉安也就罢了,如今若是再为难鹤啟,那她还不如直接一刀抹了脖子省得日后受人闲言碎语。

    沈炳文丧妻之后愈发迁就这个女儿,结果就导致赵氏兄弟找上门时他连个推诿的借口都讲不出来。

    赵明诚生了一窝小狐狸,看着眼前目光炯炯的两只小鬼,沈老首辅觉得自己最后藏得那点家底也保不住了。

    政和十年夏,两江参政李厚才亲自作保,于吴兴沈氏老街拉起和谈,太师世子隐晦表达了他对江南士族的求贤若渴,并撤兵三十里以彰诚意。

    江南六道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朝野实力尚存者唯苏顾二姓,还是一早投了太师的,如今顾彦郴这个首鼠两端背信弃义的小人反倒成了两江官场炙手可热的人物,可想而知,鹅湖书院中的大小文士有多不忿。

    太师为了培养长子不惜对江南施以大手笔,顾彦郴空降两江布政使,直接架空了章春民,苏燃也熬够了火候,迁调安南道按察使司,两大古姓,是为世子的左膀右臂。

    另外湖南总督管鑫日前调拨驻军三万靠近苏南地界,借口清剿林匪,实则是为密切监视太湖水军动向,估计是担心鹅湖中人会乘和谈之际走脱外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