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228节

第228节(3/3)

最高的频率,不断地在改变格局。

    有的人在扼腕叹息,觉得陛下视朝堂为儿戏,这样乱七八糟的点子都能乱来。

    也有的人为之暗自心惊胆战,心想要变天了。

    嘉靖元年,也就是朱厚熜出来乍到的时候,朝堂是一边倒的情况。

    杨廷和作为元老,直接控制了所有的权力,而朱厚熜的登基也是他一人决定和授意的。

    但是朱厚熜直接扶持了张孚敬和桂萼,带动了第一轮的改换。

    杨家父子都惨败于众人面前,被先后流放,而其他株连的臣子更是数不胜数。

    而在嘉靖七年,虞璁接手的那一刻,在历史上正是党争的开始。

    他亲自把杨慎和王守仁迎了回来,同时调遣张孚敬和桂萼的位置,再度达成平衡。

    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保住了杨老爷子的性命,让他不至于被张孚敬的肆意攻击直接刺激到猝然离世,还直接把党争的苗头掐死在了萌芽里,没有给张孚敬任何的机会。

    在文官势力逐渐稳固,而且跟着改革的风潮越做越大的时候,虞璁再次加强了三大营的开支,并且牢牢的掌握住了兵权和锦衣卫。

    这一举动的重点在于,让他有足够的底气,与这偌大的文官集团进行谈判。

    铁血,决绝,却也足够有效。

    文官再如何势力虬结,也抵不过锦衣卫和武官的双重震慑。

    二重平衡再次达成,国家继续平稳的发展。

    而到了嘉靖十年前后,势力再一次变化。

    王守仁的门人和追随者,已经多到令人感觉风头不对的程度了。

    伴随着王守仁荣升首辅和监国,有意无意投靠效忠他的士子越来越多,因此朝中也出现了许多的反对之声,并且试图把各种的脏水全部都泼到他的身上。

    正因如此,皇帝也只能吩咐锦衣卫把这些声音先压下几年,在留着张孚敬的情况下,等待一个新的契机。

    而沈如婉则提供了最有力的参考。

    既不会把国家过早的推到君主立宪或者议会国会制度这种东西上,又可以最有效的灵活平衡。

    和光浩气的诞生,皆是为国为民。

    和其光,浩其气。

    在公开竞争被明确鼓励的情况下,所有人都突然得到了自由。

    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已经投靠的权臣和势力,可是在这一刻,两大阵营的诞生在无形的把每个部门的人都拉拢在一起。

    要知道,最终的结算,是凭吏部的考量和评价的。

    而吏部的脖子,是被锦衣卫悬着刀刃的。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