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4/7)
早市从每日五更开始。此外,还有定期集市、季节性集市和同行业集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当活跃。高利贷资本主要经营典当业,称之为质库,当时开封城内的富商大贾、官府、寺院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明代初期曾在北京皇城四门、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一带兴修几千间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称之为“廊房”,以鼓励发展工商业。正阳门至大明门前的棋盘街,百货云集,最为热闹,行人摩肩接踵,终日喧闹不已。城内还有米市、猪市、骡马市、驴市、羊市、果子市等行业集市。在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城隍庙等寺庙,定期举行的庙会也成了物资交流的中心。东华门外的灯市,是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日上元放灯的地方。每逢放灯日期,白天为市,晚上放灯,二里长街,店铺林立,全国各省的商人皆在此经销本地的商品。
为了保证都城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都城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一般在开国初年京畿人口稀少、经济残破时,统治者都要采取某些减免赋税的措施,招徕人口到这一带垦种。在某些朝代,都城所在地区还是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白渠、漕渠、六辅渠和成国渠等许多渠道,加上原有的郑国渠,基本上形成浇灌关中平原农田的水利网,促进了京师农业的发展。此外,某些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也是首先在首都所在地区推广使用的。汉代赵过发明的代田法这一用力少而收获多的耕作技术,便首先在长安附近开始推行。
古代在都城周围往往要建立一系列城镇,对都城的繁华起烘云托月的作用。这些都城周围的城市及其外围地带,在行政上大多归首都管辖。例如,西汉定都长安,划京兆尹12县为直辖区。京兆尹外又有左冯翊、右扶凤两个郡级单位,构成拱卫首都、服务首都的京畿地区,起到稳定首都政治、经济的作用。
古代都城,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而存在的,城内外的相当一部分人是纯粹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都城大部分的消费品,都需要外地提供。全国各地不仅要向中央贡献珍鲜异物、土特名产,交赋纳税,还需要将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输送到都城,这就要求首都有一个伸向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因此,各朝代往往都将都城建成全国交通中心。秦始皇刚统一天下,就开辟了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东达山东半岛,西至今甘肃临洮,北出今内蒙古河套和河北北部,南到今广州一带,并和其他大小道路衔接,构成以首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汉唐继承了这一体系并进一步扩大完善,其西面一直通向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开封的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交通中心。汉唐的长安、元明清的北京都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中心。
水路交通往往比陆路交通更为重要,首都所需的大量物资主要依赖航运。为此,历代都十分重视发展水上交通,将首都与全国水路交通网沟通。汉唐定都长安,在关中开凿连接长安与黄河的漕渠。隋炀帝定都洛阳,在营建洛阳的同时就着手修建大运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水运网,南通今杭州,北达今北京,西经黄河可达长安。此后,大运河就成了历代王朝南北交通的命脉。元代都城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而漕粮和物资依赖于南方,为改变南粮北运的困难状况,元世祖期间修成南起杭州北达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明清继都北京,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京杭大运河达于极盛,直至清末才趋于衰败。
第十章 京华一瞥:都城的文化
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和各类专科学校,建有藏书丰富的国家图书馆和各种学术研究机构。文人秀士荟萃,各类艺术家和科学家也多汇集这里,文学艺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