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2/7)
城。隋初,曾征集天下工匠至首都,各种行业都有,“纤微之巧,无不毕集”《隋书·苏孝慈传》。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从南方各省强征工匠10余万户,至元十六年在北方各省又搜刮工匠42万人,这些工匠相当一部分安置在都城手工业作坊。历史上这种强制性人口迁徙相当常见,在那些新建立的都城,这种移民甚至已成为都城人口的主体部分。自愿迁入都城的人主要是由于经商、从事手工劳动、在服务性行业就业、读书、任官等原因而迁入的。都城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不仅易于经商致富,而且择业机会多,自然要吸引大批依赖工商和文化为生的人。人们曾观察到,在明代的北京城,当地人只担任车夫、赶毛驴车的驴卒、挖煤的煤户等体力劳动者,而从事工商业和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胥吏,都是外省客民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对于想要进入仕途或施展政治抱负的人,都城无疑是最好的活动天地,因之定居的人为数不少。由于都城文化发达,迁入都城活动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也很多。唐玄宗时,仅隶属于朝廷所设太常和鼓吹署的音乐演奏家和歌舞表演者,便达数万人之巨。此外,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僧侣、道士,也居住在都城。其中一部分便是自愿迁入的。
都城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富人,因为这里是帝王和其龙子龙孙龙眷的世界,是官的世界,兵的世界,富豪的世界,其他的人也多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而赖以谋生。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统计,北京内外城70.5万人口中,不事生产的八旗人口和官员、差役、兵勇等共28万人,占总人口的40%。无可数计的有权有势的人聚集都城,过着奢侈的生活,要消耗掉无数的物质财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基本特征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子耕种,妇女纺织,除了盐和某些铁制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便没有其他商品要求了。可以说,广大农村的商品购买力是很低的。古代商业经营的绝大部分物品,只能由城市居民购买,价格昂贵的生活奢侈品更是只有城市中的权力阶层与富人才买得起。因此,在大量的漕粮、赋税、贡品输送都城的同时,各地的精美物品也源源不断流向都城,都城成了全国最大的销金窝。
古代手工业一般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为巩固他们统治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介入商品交换的领域。由于大量的能工巧匠集中于都城,都城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之一,集中于此的官营手工业规模居全国之最,分工也很细。历朝设在都城的官府手工业规模都很大,分工很细致。《唐六典》载少府监和将作监管辖下的工匠有2.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人分布在都城一带。长安城中仅供杨贵妃一人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雕刻熔造又有数百人。北宋开封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工匠高达八万人,仅军器监辖下的南北作坊匠人就有8000到10000人之多,下分十个作: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和窑子作。南宋都城官营手工业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等所属的上百个作坊,一二万名工匠。分工较北宋更细,少府监文思院主要是生产金、银、犀、玉等工巧之物和金采、绘素等装饰之物,下面再分为玉作、扇子作、花作、捏塑作、雕作、藤作等众多的部门。
官府手工业的工匠都是从各地征集搜罗而来的最优秀的匠人,技艺十分精湛。唐中宗爱女安乐公主有两条少府监制的毛裙,百鸟的羽毛也织了上去,正面看是一种颜色,反面看又是一种颜色,白天看是一种颜色,夜晚看又是一种颜色,百鸟的形状都呈现在裙子上。由此可见工匠技艺的高超。
除皇室和一定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