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 >  第5节

第5节(6/7)

城而言,地面状况的变化也会引起城址的变化。西汉和隋唐的都城长安都在今西安市,但两城城址不同,变迁的原因就是隋唐要寻找较为开阔的城址。汉长安城在龙首原北原,北临渭河。汉代以后由于渭河向南摆动,侵蚀北原,北原面积缩小。因此,隋建大兴城时,把城址选在平原面积较大、便于都城发展的龙首原南原。

    第二,水源要充足。都城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帝王将相的宫殿园囿、沟渠池塘,需要涓涓的绿水加以美化点缀。近水择址,也可为灌溉和航运提供方便。因此,水源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由于水源的原因,我国的古都无不是设在大江大河旁边。西北干旱地区河流较少,但古都也都是在水源较为丰富的绿洲上。此外,水源的变迁往往直接导致都城城址的迁移。元朝兴建大都,不取金中都城旧址而选择在它的东北郊建城,原因就是金中都城所依赖的水源——莲花池水系已不能满足新首都的要求,不得不移动城址,以使用新的水源——高梁河水系。

    第三,交通要通畅。要将统治者的命令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来自全国的信息较快地反馈到都城,东西南北的物资尽快地输送到都城,都离不开优越的交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地理位置。战国时,秦国的三个都城雍、栎阳和咸阳,都排列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因为渭河之北有一条平坦的东西大道,可以直通到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晋国。虽然渭南也有一条道路,但却不如渭北的重要。北京在古代之所以发展为华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和著名古都,原因之一就是位于中原北部通往东北、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几条道路的连接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古代,利用河流进行水上运输是最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但不少都城周围缺少可供航行的河流。为此,朝廷往往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开挖运河,以弥补天然运力的不足。因此,战国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就开挖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间的主要水道。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一年,便开通济渠和大运河,使船只可在洛阳下水,入黄河和淮河,直下江南。

    第四,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不至于轻而易举就被敌人攻占,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区域是险要之地,今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其所在的关中区域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显然是原因之一。不仅如此,都城的四周最好也有险可依,以资最后的抵抗。建于西安附近的古都,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汉、北朝、隋、唐的长安,城址都没有越过灞水,原因是要“临河以为渊”。因为这些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东部,南北流向的灞河无疑是一道天然屏障。隋朝营建的东都洛阳,南望伊阙,北据邙山,东临瀍[chan潺]水,西接涧河,洛水中贯,显然在选址时已考虑到防御的需要。

    如果不具备山环水绕的地理形胜,便只好在都城周围屯驻重兵,借助于血肉长城,由此就要大大加重都城对外地粮食和物资的需求程度。北宋初太祖之所以打算迁都洛阳或长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东周、汉西汉和东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他担心定都开封,屯驻重兵,必然要大大加重人民运输漕粮的负担,“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dan单〕意思是用尽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五,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都城既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都市,消耗巨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而古代长途运输又是如此不便,如果都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就可以减少对外地的依赖程度。因此,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上节已经指出,唐中叶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所以统一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迫使都城向东向南移,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