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 >  第5节

第5节(3/7)

不利影响,反而由于大批掌握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唐后期南方已成为我国粮食和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地区,加上北方藩镇割据,粮食和赋税都不上交中央,中央政府的漕粮和财政收入不得不依赖南方。此外,唐中叶以后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交通成为主要对外交通方式,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契丹族兴起,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使西安失去昔日便于开展外交、军事和国际贸易活动的优势。上述这些变化,使西安难以继续担任全国政治中心。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比较靠近江淮地区,由于这一交通优势,唐后期以后地位日益上升,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

    不过,开封周围没有山河之险,又是历史上战争很多的四战之地,不容易防守,因此北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本人对建都开封并不满意,他心目中的建都之地仍是自古帝王都选作都城的长安和洛阳,几次有往西迁都之意。他之所以最终没有迁都,原因在于开封可以就近得到江淮的漕粮和物资,这是定都长安和洛阳所不及的。大将李怀忠劝赵匡胤不要迁都,所说的就是这一番道理。他说:“开封有汴渠即大运河之便,每年可运江淮粮食数百万斛十斗为一斛,京师兵将几十万人都要吃江淮粮食,您居住洛阳,到哪里去取江淮的粮食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依赖江淮粮食的岂止军队,就连开封的一般民众也不例外。由于离江淮较近,运送漕粮方便,北宋成为我国古代运输漕粮数额最多的朝代,其中相当一部分自然是供应给开封民众。将开封和漕粮与物资主要来源地的长江下游联接起来的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国家的生命线。

    综上所述,统一王朝都城自长安、洛阳东移开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是隋唐以来天子离开长安到洛阳就食的继续和发展,着眼点都是为了比较方便地取得漕粮和消费物资。如果从政治上看,都城东迁也有重大的意义。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但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北方为五代,虽然朝代更换频繁,仍大体上统一在一个皇帝的旗帜下;十国中,九国位于南方,只有一国北汉在北方的今山西省境内。因此,所谓分裂局面,主要是指南方地区实行割据。将首都放在靠近江淮的开封,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又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元朝以后,北京代替开封担任统一王朝的首都,可以说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

    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国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元朝是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创建,清朝建立者是来自东北白山黑水的半狩猎半农耕的女真族。它们原先生活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主要是受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才步步南下入主中原的。因此,当他们占领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华北平原以后,自然要着力经营,将其建成进一步南下的基地。另一方面,清初的首都沈阳、元朝原先的都城上都开平府,离中原地区都差不多有千里之遥,并且交通不便,不利于就近统治汉族地区。北京是他们在汉族地区夺取的第一座最重要的城市,又是华北平原北部重镇,将北京作为首都,便于控制华北并夺取全中国。历史上,元、清二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以后统一全中国的。

    对于这些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在北京建立首都,还有在长安、洛阳、开封等中原腹地建都所没有的好处。首先,这些来自温带地区的民族,初进中原时不容易适应那里炎热的夏季气温,而北京位置偏北,夏季要比中原腹地凉爽,最热月平均温度要低2c甚至4c—5c。五代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年底,契丹军队占领开封,但在第二年的三四月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