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 >  第4节

第4节(1/5)

    明朝后期,主要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的女真族后改称满族开始兴起,数次击败驻守辽东的明朝军队。公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登基建元,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又在今辽阳市东五里修建东京城,并将都城迁到这里。但未等东京城完工,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称沈阳为盛京,称故都赫图阿拉为兴京,意为兴王创业之地。天聪十年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一跃由边疆民族政权上升为统一王朝,并将首都迁到今北京。清初的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周围九里多,共有八门。皇宫位于盛京城的中部偏西,公元1636年前已基本建成。现称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房屋300余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宏伟建筑群。

    蒙古高原古代是我国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草原民族主要经营畜牧业,终年骑在马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广袤的草原上,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没有乡村,没有城市,没有宫殿,也没有首都。首领的帐篷支在哪里,哪里便成为指挥中心,帐篷一撤,指挥中心随之转移。史书上一般称民族首领帐篷所在地为王庭。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一些游牧民族过上了半农耕和定居的生活,才开始在草原地区兴建都城。

    晋愍〔min敏〕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境内建立代国,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公元376年国灭,386年拓跋珪重新建国,改称魏即北魏,最初定都盛乐,12年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十六国时期今陕西和内蒙古毗邻的地区一度为匈奴族所据。首领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此建立夏国,公元413年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建统万城为都城。为了使统万城坚不可摧,选用优良的三合土筑城。据说,筑城过程中监工往往用锥子对每一段的墙体进行试验,如果锥子能够插入一寸深,立即杀死修这一段城墙的民夫,并连尸体一块儿被筑到城墙里去。城筑得十分坚固,至今遗址犹存。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以今内蒙古西辽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契丹族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元947年建国号为大辽。辽所统疆域绝大部分都在塞外的蒙古高原和东北等地,内地仅有以今北京、大同两市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称为上京临潢府。上京是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繁华城市,城高二丈,周围27里,由大内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既有开皇殿、安德殿和五銮殿三大宫殿,还有一些手工业工场、商店和市场,也有国子监、孔子庙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在草原的深刻影响。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将都城迁到新建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中京代替上京成为辽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中京两城,当地人口主要是迁自中原的汉族人民。

    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以蒙古草原为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中国,威震亚洲和欧洲的东部。公元1235年,开始在漠北草原兴建和林城作为都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草原的东南部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在此建立开平府,中统四年加号上都,成为蒙古汗国的新首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迁都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

    和林遗址在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上都遗址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城都是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城市,参加修城的工匠来自北方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