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7/11)
城门口节节抵抗,一直转战到州衙。战至最后,刀枪断裂,箭矢用尽,张彦卿索性以绳床为武器,与围上来的周兵殊死搏斗,直至伤重而死。楚州巷战,防御使张彦卿以下千余人全部战死,无一人生降。
守军同归于尽般的搏命死战令后周军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令全城化为焦土。繁华的楚州城房屋街道几乎焚之殆尽,城内百姓死者万余人。杀红了眼的后周士兵把愤怒和仇恨发泄到了无辜的楚州百姓身上,见人就砍,见屋就烧,全城几成炼狱。等赵匡胤进城之时,才发现全城已成屠场,士兵们已近失控。赵匡胤一面差人飞报柴荣,一面下令约束军纪,禁止屠城。直至深夜,这座在血与火中颤抖的城市才渐渐平静下来。
看着这座被战火摧毁的商业重镇,柴荣仰天长叹:“百年重镇,想不到今日毁于一旦。看来,这场战争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不知道是不是亲历了这场残酷战争的赵匡胤对这座城市有某种愧欠。北宋建朝后,楚州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北宋王朝江淮漕运的重点节点,更被列为全国设市易务的二十二个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也浴火重生,再度繁荣。
攻下了楚州,周军再无后顾之忧。整个淮南,除了南吴太祖杨行密起家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较为偏远的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州(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外,已全部被周军占领。正如柴荣所言,征淮之战已到了该结束之时。
第九章 潜龙悲歌
平定淮南让柴荣再无后顾之忧,他决心直面梦想,奋力一搏。在令他魂牵梦萦的幽燕之地,这位后周皇帝上演了最后的天鹅之舞,也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难以磨灭的悲怆之歌。
46 仁者无敌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使淮南战事急转直下。楚州陷落,周军水师大举进入长江,这一切让南唐上下陷入恐慌与绝望。南唐朝中的主战派土崩瓦解,主和呼声高涨。宰相冯延己、宋齐丘等人原本是最积极的主战派,调子喊得最高,此时却见风使舵,转而力劝李璟议和。南唐皇族对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确定为皇帝接班人,见此危局,再也不敢来担这个烂摊子,不断上表请求辞去接班人之位。齐王李景达也因兵败,要求辞去元帅之职。放眼整个南唐上下,竟再无一人能为李璟力挽狂澜。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现在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后,南唐再难在政治上与后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头衔必定要被抹去,自诩的大唐正统将成笑柄,他李璟更铁定成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这些,李璟又不由得犹豫起来。
但战局的发展却没有丝毫犹豫。不久,李璟接到报告,后周水军在长江口大败唐军。接着,在东?州(今江苏启东市)的水军也全军覆没,苏杭震动。而后周猛将李重进、王审琦正率军分别向庐州、舒州急进,若再不议和,恐怕连筹码都要丢光。李璟再不敢犹豫,连夜拟出求和条件,向后周献出江北仅存的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每年献送贡品十万。同时,愿意去帝号,改称“国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后,为表悔意,将立即把国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看着李璟提出的条件,柴荣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战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势夺取江南,但柴荣心里清楚,征淮之战已拖了两年多,士卒疲惫,百姓劳苦,财力物力更消耗颇大。以目前后周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消耗战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攻击后蜀还是征讨淮南,其目的主要在于压制和削弱反周势力,减轻后周的外部威胁,为下一步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一想到燕云十六州,柴荣顿觉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