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3/8)
代所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设局修史,脱脱任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侯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为《金史》、《宋史》总裁官。至正三年四月开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仅罕见。
三史按历代正史体例编成,即分为纪、志、表传,但是纪、志、表却又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这三个政权各具其特点的缘故。例如《辽史》的《营卫志》与《部族表》,这是传统史书中缺少的。又如《辽》、《金》二史都附有《国语解》一卷,这也是传统二十四史中所仅有,由于契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渐渐为人们所不知。因此,这部分内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三史虽然是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现成、编纂方法正确,因此,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这三个政权的历史真实。但是,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对材料的取舍有不精之处,由于校核不精,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诸如一人两传、纪传不符、译名不一、各史互异等问题。此外,元统治者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大量材料删除,比如金与蒙古早期的关系,后人就无从知晓。
什么叫元曲?
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种说法: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最足以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一种由诗词变化发展而来的新诗体;杂剧是一种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它以歌曲(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配合以宾白(白)、动作(科),结构一般是四折,剧前或中间有“楔子”,曲词一般由一个主角(男为正末,女为正旦)唱到底。元代杂剧非常繁荣,据有关材料记载,元代杂剧作家约有二百人,剧目有六百种左右。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女真族作家李直夫等。
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墙头马上》、《汉宫秋》、《西厢记》、《倩女离魂》、《西游记》等。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只是一只曲子,类似一首词,或一首诗;套数则是由小令联组而成的。其代表作家除以上所举大家之外,还有张养浩、卢挚、王和卿、刘致、张可久、乔吉等。此外还有少数民族作家,如:蒙古人阿鲁威,女真人奥敦周卿、王景榆,维吾尔人贯云石、全子仁、马九皋,回族人金元素、金文石、萨都拉、阿里西英、丁野夫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维吾尔人贯云石。
元曲的繁荣和发展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商业活跃,城市居民的大量增加,促成了杂剧的发展和繁荣。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大量文人沦入社会底层,与社会实际接触较多,因而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关汉卿对杂剧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正史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得很少。他的活动当在十三世纪,大半生在大都度过。
关汉卿是元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大的戏剧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对杂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关汉卿是一个能编能导能演的元代剧作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