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  第102节

第102节(3/6)

就一个字——拖。只要是桓温的奏疏,不管什么事,不拖个一年半载誓不罢休。

    朝廷不准北伐桓温就真不动吗?他还真不能动。先前桓温伐蜀没等朝廷诏命就擅自出兵,为这事,他跟朝廷已经有点不愉快,眼下这个节骨眼,他并不想也不敢跟朝廷闹得更僵。当时后赵实力还很强,北伐与伐蜀的难度绝对不是一个等级。桓温的职位是荆、司、雍、益、梁、宁六州都督兼荆州刺史,乍一听很猛,可实际上,这六州只有荆州是实实在在的,益州仍有残余反抗势力,别添乱就谢天谢地,另外四个州则属于侨州。先前庾翼想北伐,庾冰不惜放弃朝中政权,亲自坐镇江州充当弟弟的后盾。如今,富庶的江州并不在桓温手里。他要北伐,必须有江州支援才行。

    桓温请求北伐的奏疏就这样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了,看这架势至少还得等一年。

    等一年,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司马昱也不是不想北伐,他只是不想让桓温北伐。除了西线统帅桓温之外,他还能指望谁呢?

    答案自然是东线统帅。

    东晋以国都建邺为分割线,有东、西两大战区。东战区主要包括半个徐州、半个豫州(北半部分在胡人势力范围)和东部各侨州;西战区主要包括荆、江二州和西部各侨州。数十年来,像王敦、陶侃、庾氏兄弟这些手握强兵的西线统帅,跺一脚都能让朝廷抖三抖,而像刘隗、戴渊、郗鉴这些东线统帅,其主要任务则是制衡西线,拱卫朝廷。

    为什么西线多出权臣,东线多出忠臣?这主要是由于两线实力配比决定的。显而易见,荆、江二州的地盘远超半个徐州和半个豫州。东线统帅实力较弱,想闹闹不起来,只能跟朝廷联手对抗西线统帅,而西线统帅手握帝国大半壁江山,即便像陶侃这样的人都难免生出不臣之心。不信,你把郗鉴换到西线,一样有可能变成王敦,而把王敦换到东线,也一样有可能变成郗鉴。

    公元349年8月,司马昱任命褚裒(皇太后褚蒜子的爸爸)为徐、兖、青、扬、豫五州都督,由东线北伐后赵。

    桓温只能坐冷板凳旁观。

    褚裒率三万大军直抵徐州北部的彭城,一开始搞得相当张扬,不料,他的三千精锐很快碰上后赵二万主力军,被尽数剿灭。褚裒一蹶不振,只好撤回京口。更惨的是,当时黄河以北二十万汉人听说褚裒北伐的消息,都携家带口跑去投奔,可此时褚裒已经撤军,无法接应,致使二十万人全部被胡人屠杀。几个月后,褚裒愧疚而死。

    公元350年初,正值冉魏灭后赵时期,又一次北伐良机到来。

    桓温把他的冷板凳搬到临近前线的江北安陆,随时准备出兵。

    但司马昱还是不搭理他,又任命殷浩为徐、兖、青、扬、豫五州都督。对司马昱来说,北伐失败不算事,在东线立个能跟桓温抗衡的人才是事。

    桓温一直等到公元351年底,一年前发出的奏疏总算盼来了回音。

    一句话:再等等吧。

    还等个屁!

    桓温被逼急了。你不是怕我当权臣吗?不是怕我威胁朝廷吗?我这回就真当权臣威胁朝廷了!

    公元352年初,桓温率四万荆州军从安陆南下,顺长江东进,直接进驻到江州武昌。江州并非桓温辖区,但桓温不管那套,他要给朝廷点颜色看看。

    这一下,举朝震惊。殷浩吓得想辞官归隐。司马昱赶紧给桓温写信,道歉认错。

    桓温见司马昱服软,也不想把事闹大,遂率军返回荆州。他满以为朝廷这回能支持自己北伐。然而,他又错了。

    这年2月,东线统帅殷浩上疏请求北伐,司马昱当即批准。可桓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