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7/10)
操这才侥幸脱离险境。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今天差点被马超小贼困住了。曹操成功绕过潼关,又向南稳步推进,当年九月,推进到了渭河的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战局不利,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曹操表面答应,暗中要用离间之计。这一日,双方都把兵马退后,那边的马超和韩遂,这边的曹操带着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在见面时,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高大粗壮,面相雄壮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曹操故意同韩遂单独交谈,越说越高兴,越说就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勾结,人心就散了。不久双方决战,曹操一战成功,打败联军,控制关中,西北方向的版图格局彻底改变。
细算起来,潼关之战中,曹操的性命被许褚解救了四次之多。第一次,是曹操在岸上玩儿淡定,不是许褚架起他就往船上奔,命就没了。第二次,上了渡船,马超骑兵赶到,箭如雨下,不是许褚急中生智,举起硬质马鞍为他遮挡,命也没了。第三次,船老大被射死,渡船沿着河边漂流,对方骑兵在岸上追击,不是许褚去掌舵转向北岸,命也没了。第四次,马超要在碰面时搞突然袭击,不是许褚跟得紧,命也没了。一场大战,竟然救了当家人的四次命,这在三国的军事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再加上此前擒杀徐他的那一次,总共就有五次之多。因此,战后庆功,曹操特别提升他为武卫中郎将。中郎将是当时武将中的一类,比此前许褚担任的校尉,级别要高。武卫这个名号,此前还没有,是从许褚开的头。曹操的意思,就是勉励许褚:要用你的超级武勇,来保卫我曹操。从此,武卫中郎将,后来又升格为武卫将军,就成为曹魏君主卫士长的专门职务名称。
许褚的威猛、敬业,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后世对许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威猛先生,腰板儿粗,肌肉块儿粗,性格同样也粗,由外到内都是粗线条的角色。这也难怪,人的外貌同他的性格,往往是对应的:外貌五大三粗的威猛先生,往往性格豪放,举止张扬,说话很冲。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块头汉子,进了酒店把桌子猛然一拍,高叫一声:“拿酒来!”其实,不仅后世的人们对许褚有误解,就是在当时曹操的军队中,也有人对他的真实秉性并不了解。他们因为许褚力大如虎,但是话语又特别少,很木讷,似乎有点痴呆,所以送他一个外号,叫做“虎痴”。当然在潼关的马超,当面不好这样叫他,所以尊称他为“虎侯”。结果这一尊称从此流传天下,以至于人们还以为这是许褚的真实姓名,姓虎,名侯。你会问了,有姓虎的吗?说句题外话,这世上还真有姓虎的,而且在我们四川,姓虎的虎,往往不读成虎字的音,而会读成“猫(māo)”字的音,有趣吧?
那么许褚内在的秉性,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请看《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他的档案记录:“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虽然只有简短的九个字,但是很值得琢磨一番。
史文列举许褚的秉性,具体有四点: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话语很少。看来他的性格,属于内敛、沉稳、低调的精细型,与他的外貌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后世人们的印象来说,这就真有点令人大跌眼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