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惊变 >  第50节

第50节(4/7)

所以王文已难逃厄运。

    内阁大学士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泰和人,杨士奇及吏部尚书王直同乡。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洪熙中,进侍讲,宣德中,迁侍讲学士。正统元年(1436年)充经筵官,进翰林学士。正统九年(1444年)入阁,参与机务,迁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堡之变后,进户部尚书仍兼学士。景泰二年(1451年)二月进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累迁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陈循曾建议徐有贞改名,夺门之变后,陈氏自以为曾经对徐有贞有恩,而徐氏是帮助英宗复辟的关键人物,在明英宗面前炙手可热,若是能出面帮他斡旋,也许只被免职而已。但徐有贞见利忘义,根本没有替陈循说一句好话。陈循因为是首辅,在明英宗之子朱见深被废太子位时,他没有据理力争,一直受到朝野上下的非议,所以明英宗清算时将他罪加一等。除了被贬充军到铁岭外,还受廷杖一百。

    刑部尚书俞士悦,字士潮,长洲[2]人,与名匠蒯祥同乡。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擢监察御史。正统中历官浙江参政,多次抗倭获捷,迁大理卿。土木堡之变后,以右副都御史留守京师,守德胜、安定二门。事平,迁刑部尚书。他是守卫京师的有功之臣,与于谦私交极好,也因此逃不过清算。

    关于俞士悦,还有个著名的笑话。当时于谦为兵部尚书,古代雅称此官职为“大司马”;俞士悦为刑部尚书,雅称为“大司寇”。有一次,兵部和刑部的官员聚在一起聊天。刑部侍郎同兵部侍郎开玩笑说:“于公是大司马,您不就成了少司驴了吗?”兵部侍郎立即反唇相讥道:“俞公为大司寇,您就是少司贼了!”

    工部尚书江渊,字时用,号定庵,别号竹溪退叟,重庆府江津县人。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的经历也颇为传奇。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内一片惊慌,当时还叫徐珵的徐有贞倡议南迁,结果被宦官金英赶出了大殿。徐有贞狼狈不堪出来时,在左掖门刚好碰到江渊进来,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徐有贞道:“以我议南迁不合众意。”于是江渊进入大殿后,“极陈固守之策”。他的投机正合形势,立即获得升迁,由侍讲超擢为刑部右侍郎。瓦剌进攻北京时,江渊协助于谦等保卫了京师,后历任刑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太子太师、工部尚书等职。

    景泰一朝,陈循、王文、高穀、萧镃、商辂五位内阁大学士并不和睦,陈循、王文尤为苛刻营私。而江渊好发议论,言语之间常常得罪同僚,所以“每为同官所抑”,在刑部任上时颇为失意。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因病告假,景帝朱祁钰下诏推选一名大臣协助处理兵部事务。江渊极想得到此职,于是到内阁活动。陈循等假意推选江渊,商辂起草完奏章后,将“石兵江工”四字给江渊看。江渊不解其意。不久诏令下达,调工部尚书石璞去兵部,以江渊代替石璞。江渊大为失望。

    后明景帝朱祁钰想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没有大臣首倡,一直不得其法。当时广西土官黄为了逃脱杀兄杀侄的死罪,得人指点,上奏请求改立太子,从而获得了朱祁钰的欢心,由此被赦免了死罪。当时有人传说,黄不过是广西的一个土官,怎么会懂得这些,一定是受了江渊的指点。甚至传闻黄的奏疏也是江渊代拟的。这流言如何而起,为何要针对江渊,最终有什么目的,一直没有人真正弄清楚。但这流言在京城广为传播,虽然无从证实,“人言籍籍,多信其说”,给江渊声誉名望带来很大的影响。

    直到新科进士丘濬入翰林院后,仰慕江渊诗文才华,才挺身而出,道:“黄奏疏是否由江公代拟,很容易辨别,广西的纸与京师的纸不同。”于是将黄原奏取来一验,果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