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穿书之福运绵绵 >  穿书之福运绵绵 第194节

穿书之福运绵绵 第194节(3/4)

家只想低调做人做事。

    永庆四年。

    宁王带兵南下,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先有遇刺,后有与耿大帅的大军相互抵力割据而对持。对于朝廷而言,这般情况不错。

    朝廷体量大,底蕴厚实。拖下去,也能把小小的宁藩拖垮掉。

    在这等情况下,宁藩的大军就得动起来。

    对于宁王而言,打从一开始,他就没有退路。没退路的人,当然得一往向前。可做为宁藩的藩主,那是没有退路。做为一个打仗的将军与统帅。可不能打死仗,打呆仗。

    优势兵力在朝廷。宁王是以小搏大。这就注定宁王如走在钢丝上的人。他得付出更多的心力,以及拿着自己浅薄的本钱一路的赌搏。如此宁藩才有翻盘的机会。

    于是从永庆四年,春。拿着宁藩的兵力,带着裹胁至宋藩、魏藩的兵力。宁王一路大小战役无算。

    宁藩的兵力动起,不跟朝廷大军打呆仗。

    也是这一年的秋。

    宁王两路分击,个个击破。最后成功汇帅,坏掉耿大帅的大军粮草。在野战中,大败耿大帅的主力大军。

    这一仗的胜利,可谓是让宁藩大军打的漂亮。同时,也让耿大帅在永庆帝跟前失分。

    宁王发动暗中的人脉与势力。在朝堂上,那是点了好几把火。结果也是喜人的。大军临战,永庆帝发来圣旨,阵前换帅。

    耿大帅被永庆帝夺掉帅印。新一任的大帅姓李,这一位李大帅出身武勋。

    要说李大帅有多少功劳,不存在的。这一位就是继承祖宗的余荫。武勋出身,还没在乾元帝的清洗中落了门第。依然享受朝廷的富贵,武勋人家可谓是代代与同休。

    这一位李大帅自然是继承先祖的遗风。那是最会看形式。至于打仗的本事,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临阵换帅。对于朝廷大军的影响可谓是颇大。

    就在新帅刚上位,朝廷大军的军心不太稳的时候。宁王果断出击。选择对自己最有的时候进行决战。

    然后,李大帅辜负永庆帝的期望,华丽丽的输了。

    好在李大帅比耿大帅优势的地方,就是李大帅背后有人。朝廷上可没多少人说李大帅的坏等方面。比起耿大帅,李大帅更会做人。

    对于在永庆帝身边说得上话的人。李大帅大加贿赂。总之,哪怕是败了,对于李大帅而言那叫战略性的转进。

    从永庆四年一直至永庆五年。

    宁藩一直在南下大汇战。战果喜人。可这一切不是宁王想要的。哪怕打胜仗又如何?宁藩的兵力有限。宁王不可能再继续这般与朝廷大军对持下去。

    宁藩就是以一当五,朝廷也是亏得起。

    于是永庆四过去。迎来永庆五年。

    一开春。李大帅的战略转进之策,还是没有忽悠住永庆帝。前线一直输,宁王一直赢。永庆帝不是傻子。绣衣卫、暗卫等等的是朝廷耳目不是聋子,瞎子。

    最后,永庆帝罢免李大帅。当然,因为李大帅的人脉广,又舍得花钱。所以,永庆帝的身边不缺说好话的人。最后,李大帅与耿大帅不同。

    耿大帅是下牢问罪。李大帅是拍拍屁股,让第三任的大帅上位。李大帅本人是低调回京都,去武勋的地盘五军都督府里当差。可谓是外头转一圈,没被削官,算得平安着陆。

    永庆五年。

    宁王在一开春后,准备化被动为主动。这一回,宁王是以一搏百、搏千、搏万……搏一个地覆天翻。

    宁王挥大军南下,还是直下京都。没有管后路,没有管那朝廷第三任的大帅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