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 >  第44节

第44节(2/4)

。7

    其实,孙权的狐疑并非没有道理。孙权不是袁绍,他没有世家大族的背景;孙权也不是刘备,他没有皇族宗室的光环;孙权更不是曹操,他没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因此,他只能见风使舵,以求左右逢源。

    事实上,孙权把“变脸”这一套玩得烂熟。赤壁之战时,他大义凛然地宣称:孤与老贼(曹操)势不两立。但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他又不惜向曹操称臣,劝曹操称帝,还把关羽的脑袋送到了曹操那里。

    这次也一样。曹丕大军压境时,他可怜兮兮地表示要交出土地和人民,到地老天荒之处苟全性命。然而一旦与刘备言和,与诸葛亮结盟,他又是另一副嘴脸。

    所以,曹操和曹丕也从来就没有相信过孙权。

    问题是,孙权何以能够如此?

    因为他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并不在乎东汉是存是亡,也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甚至不在乎自己的政权属于士族还是庶族,只要他那一亩三分地姓孙就好。

    实际上,孙权是无理想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只不过,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因此他并不着急。一直等到条件完全成熟,才肯戴上皇冠。

    这一点,吴国君臣其实心中有数。

    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后,孙权派都尉赵咨使魏。曹丕问赵咨:你们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赵咨说:雄略之主。

    曹丕问:什么叫“雄略之主”?

    赵咨答:虎视天下是雄心,屈身陛下是谋略。8

    这可真是大实话。

    实话实说的还有邓芝。他第二次使吴时,孙权对他表示:将来灭了曹魏,贵我两国分治天下,岂不很好?

    邓芝却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消灭曹魏以后,如果大王还不知道天命在哪里,贵我两国就只好各自都敲起战鼓来。那个时候,战争可才刚刚开始呢!

    孙权哈哈大笑说:你怎么实诚到了如此地步!9

    然而五年过去,孙权当真称帝时,就连诸葛亮也不说这样的空话了。他力排众议,毅然遣使祝贺,并与孙权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但承认东帝(吴帝)与西帝(蜀帝)并尊,还相约在纸面上预先瓜分了曹魏的地盘。10

    这时,由于丢失街亭而自贬三级的诸葛亮,刚刚恢复丞相职务。面对众人的质疑,他的回答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要考虑的,是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匹夫之勇是没有意义的,教条主义也没有意义。11

    没错,审时度势,不等于不要原则。

    孙权也是这样。当他弯下腰来屈身事魏时,头却是抬着的。曹魏多次要他送儿子做人质,他就从不答应。可以说,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变心,有傲骨无傲气。

    他的使臣也不卑不亢。

    还是上次赵咨使魏的时候,曹丕因为自己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曾不无嘲讽地问:吴王也懂学术吗?

    赵咨答:吴王博览群书,却不咬文嚼字。他守卫的是千里江防,统率的是百万雄师,领导的是众多贤才。经天纬地才是他的志向,寻章摘句不是他要做的事情。

    曹丕又问:朕可以讨伐吴国吗?

    赵咨答:陛下有陛下的军队,寡君有寡君的防备。

    曹丕又问:吴国害怕我大魏吗?

    赵咨说:千军万马,金城汤池,何惧之有!

    曹丕再问: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多少呢?

    赵咨说:特别聪明的也就八九十个吧!至于像微臣这样的,那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1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