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第一臣 >  第九百一十八章 鼎成(大结局)

第九百一十八章 鼎成(大结局)(2/3)

孟也没有在意,但是这块玉却被朱英看到了。

    几乎刹那之间,朱英就愣住了。

    这块玉他认识,而且还就是他买的。

    当年朱标出生,老朱进入金陵,开启老朱逐鹿天下的征途,彼时为了造势,就说朱标衔玉而生。

    彼时确实效果拔群,老朱快速平定各方,势力突飞猛进。

    而这块玉一直被朱标戴着。

    但是随着大明天下稳固,这种怪力乱神的说法,也少了很多。朱标就把这块玉给了儿子。出乎预料,转了一大圈,朱雄英又把玉给了张家的老三和老四。

    朱英眉头紧皱,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上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是太子该有的东西啊!

    如今却被朱雄英拱手相让,到底是无心之举,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巧合?

    朱英一时也说不好什么,他也只是嘱咐两个侄子,要妥善保管,切莫遗失

    随着日期临近,华夏金鼎的方案终于公布出来。

    这是个四面四足双耳的造型。

    四个面,各有纹饰,正面选取的是百姓分田的场景,意为大明立国之基,后面则是大军光复大都,意为收复故土。

    左右两边,则是宣讲教化,织机成行,意为百姓沐浴教化,工商业发展,物阜民丰。

    值得一提,正面主持分田的人物形象,棱角分明,有几分朱元璋的神态,而侧面教化百姓之人,身形修长,颇有张希孟的气韵。

    整个金鼎,也只有这么两个清晰明显的正面人物形象,用意不言自明。

    另外在金鼎的底下,有四个字。

    民为邦本!

    这也是再次点题,表明着一尊金鼎的本意。

    张希孟也曾经设想过,四面的纹饰可以用大禹治水、百家争鸣、六合一统,加上大明中兴……这样一来,许是更能符合华夏金鼎的主旨。

    但是他提出的方案不出意外,被中书省否掉了。

    道理很简单,这是大明铸造的金鼎,按照太师的意思,我们大明朝就分一面,而且大概率还是最后一面,实在是说不过去。

    而且要把您和陛下放在一面,到底谁站在中间啊?

    张希孟也是无话可说,反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随他们折腾吧!

    不过张希孟的建议,谁又敢忽视。

    他的想法倒是被贯彻在了皇帝大印上面。

    当年老朱心心念念,要找回玉玺,可问题是大元朝的玉玺也未必是真的,还是张希孟鼓动老朱集合天下之金,打造一枚金印,份量绝不在和氏璧之下。

    毕竟和氏璧只是楚国之宝,落到了秦国之后,和氏璧也不厚,拿来刻了玉玺,历代传承,磕磕碰碰,估计也早就损坏了。

    执着那玩意,意义不大。

    好说歹说,老朱算是接受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随便找点黄金,铸造大印,自然是没什么。

    可是要让黄金涵盖天下,那可就难了。

    不过不管多难,总还有实现的可能。

    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大明的探险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大型的海外金矿。

    有美洲的,有大洋洲的,也有非洲的,更不要说还有倭国、辽东、天竺等地的黄金。

    而且不久之前,从君士坦丁堡也送来了一批金砖。

    这些黄金悉数汇聚到了大明,朱元璋的金印,总算有了着落。

    就在老朱的亲自监工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