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乱明 >  第370节

第370节(4/5)

何安处?”

    朱由检默然半晌,最终不置可否,令杨嗣昌退下。

    杨嗣昌出宫后,仰天长叹,后悔得恨不得打自己几嘴巴,谋来谋去,如何就忘记了皇上心急的秉性呢!

    当杨嗣昌退下后,朱由检想来想去,觉得夺取长江以北地盘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朝廷的财政已经彻底好转,钱粮收入不仅增加了许多,而且还由于林纯鸿搞大规模改制,官员的俸禄开支也少了不少。北直隶、山西、河南大部及山东的税收日益增多,即便林纯鸿断绝其余诸省的钱粮,也尽可以支撑数年的军事行动。

    不过,朱由检心里还是有点发虚,不敢确定军事行动会引起林纯鸿什么反应,也无法判断三个军团与荆州军相抗,胜算到底有几何。

    朱由检忽然想到内臣高起潜知兵,慌忙令人将高起潜从关辽唤回,详加询问。

    高起潜初听之下,也惊得目瞪口呆。不过内臣毕竟是内臣,没有杨嗣昌这帮外臣对抗皇上的勇气,转了无数道弯,委婉劝道:“若关辽一线整编成三个军团,调取两个军团南下,与禁卫、靖国、蓟辽三军团协同,方有可能与荆州军一抗。”

    高起潜的本意,是希望朱由检知难而退。毕竟,关辽一线的部队不能轻易整编,是杨嗣昌、朱由检和高起潜的共识,更何况,关辽若能抽调三分之二的军队南下,一旦鞑子来攻,如何抵敌?

    然而,朱由检满脑子解决林纯鸿的幻想,却理解成了:加上关辽部队,朝廷足以与林纯鸿相抗!

    至于鞑子,前些年损兵折将,这几年又被禁卫军团逐出了锡林格勒一线,凭借关辽一线坚固的城防,抵敌应该不是问题。

    朱由检对杨嗣昌大为不满。当初,不就是杨嗣昌一直鼓动他逆境奋起吗?为何朕卧薪尝胆多年后,朝廷财计好转,有了新气象,事到临头,杨嗣昌却退缩了?

    朱由检甚至认为,这是朝廷最后的机会,一旦等林纯鸿安定了西南,虎啸、天策、神卫三军团北上,朝廷的处境将更为艰难!

    朝廷之上,批评杨嗣昌的折子每月一大堆,以往朱由检总是留中。现在心态起了变化,他将折子转交给杨嗣昌,令杨嗣昌自辩!

    第六百八十五章 投机分子

    杨嗣昌接到弹章后,万念俱灰,恨不得马上上辞章,离开这个伤心失望的地方。

    然而,杨嗣昌一想到失去圣眷的原因,就不得不打消辞职的念头,苦苦坚持。

    李绍翼苦劝杨嗣昌以退为进,上辞章,杨嗣昌不听,反而上自辩奏章,为自己辩解。

    朝廷大臣们的嗅觉极为敏锐,眼见杨嗣昌失了圣眷,哪有不跳出来踩一脚的道理?一时间,弹劾杨嗣昌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往通政司。

    几乎所有的奏章,都给杨嗣昌安了无数的罪名,什么鞑子入侵、匪盗内乱、林纯鸿为祸,都安在了杨嗣昌的头上。

    这么多奏章中,唯有一份奏章最为脱俗,即周延儒的弹章。

    周延儒在弹章中,并未一味痛骂杨嗣昌,反而对杨嗣昌诸多辩护,直接指出,朝廷现在财政好转,是杨嗣昌在皇帝陛下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周延儒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嗣昌的错误在于对林纯鸿步步紧逼的政策颇多容忍,没有当机立断地采取任何对策。

    朱由检看到这份奏章后,只觉得眼前一亮。

    周延儒蛰伏十余年,反思上次首辅时的经历,在揣摩圣意上进步颇多。朝廷有了新气象,当然是皇帝的得意之作,岂能因为痛骂杨嗣昌就否认朝廷状况好转的现实?

    而且,周延儒还隐隐约约地猜到了杨嗣昌失宠的原因:不愿意对林纯鸿下狠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