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诡案录:民国那些奇案 >  第10节

第10节(4/11)

部分对外贸易地位的建议。

    高屋建瓴的唐绍仪深知交通事业与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关系,除了将中山港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外,他更提出了“为中山建设计,须要水陆并重”,“陆路交通,将来建成铁路,直达广州,接粤汉铁路,直通中国北部及东北部,可以联络西伯利亚到达欧洲。至于机场,将来亦有地点可以筑”的构想。

    西风东渐,在实业救国思想指导下,唐绍仪下大力气发展社会经济。在农业方面,他提出“发展农业,以足民食;宏辟工厂,以裕民衣;修筑庐舍,以乐民居;兴治道路,以利民行”。积极发动海外华侨回县投资。

    作为早期的留美幼童,唐绍仪深谙教育对一国发展之重要。在任期内,他不遗余力地兴办学校,培训师资,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每年增加教育经费,使中山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他还重视文化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事业,提倡体育活动,设立中山港医院,开凿机井,兴建公共宿舍、厕所等,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些举措,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但凡风物长流之所在,莫不民风和睦,乡约严整。历往如此,而今也不外。

    唐绍仪主政五年,中山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就财政收入,中山县一年的收入可与贵州一省的收入相媲。他的巨大成功,为中山县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却使广东省的财政收入锐减,招致了“南天王”陈济棠的不满,被逼迫辞官。在中国,遍览古今,文人主政总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即便是民国钦点的“模范县”县长也难逃“地头蛇”的股掌。这不是唐绍仪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必然。没有理性的政治理念和良好的法制氛围,就不要奢望承平晏清的盛世。

    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的头,然后让民工下手。马路修好之后,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于是他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唐绍仪在中山县主政期间,是办了好事的。由于唐在中山得罪了封建地方势力和陈氏兄弟,就被他们视作眼中钉,便布下了除唐的阴谋,他们首先把支持唐的公安局长兼县兵总队长吴飞调走,安排自己的下属林树巍为县公安局长兼县兵总队长。林是个吸毒者,还明目张胆走私钨矿、牲口、五金出口,又从港澳走私大批洋货入口,唐看不过,就撤除了林兼县兵总队长之职。这样,既触怒了陈氏兄弟,又直接与林结怨。于是,“倒唐”步伐加快了。

    林树巍有陈济裳兄弟撑腰,就布置其弟林军日率队哗变。这是在1934年10月7日,驻唐家湾的县乐特务小队长林军日,以索饷为名,突然率队围困唐绍仪的“望慈山房”入驻中山县,名为保唐,实质逼唐辞职。唐到了这个地步,只好愤然辞职,回上海去了。

    唐绍仪举家寓居上海后,没有再参与政治。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进行到关键阶段之时,唐绍仪才因为蒋介石与日本军政府的相争而死于非命。

    1938年抗日战场上硝烟滚滚,武汉、广州等重镇相继告危。日本在中国的战线拉得太长,人力、物力、财力均告疲乏,需要喘息,或者另谋他路拿下中国政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由于在正面战场大力抗击日军,军力大减,伤亡惨重,也正值政治空前敏感之际,恐再有动乱,疲于应付。恰恰日本政府在此时策动了一个叫做“南唐北吴”的计划,欲将吴佩孚和唐绍仪拉下水,成立伪政府,取蒋介石地位而代之,以求渐进侵略中国。蒋国民政府根基一直未稳,共产党在抗日后方的威胁已另他坐立难安,这时候他更不能容许另一个政权的产生。唐绍仪就是在这场争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