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民国路人甲 >  民国路人甲 第74节

民国路人甲 第74节(3/8)

分内秀的女子,大家看,这就是他们新婚宴上拍摄的照片,这位抿嘴浅笑的便是江冬秀先生,旁边是胡竞之先生……

    同学们请继续向前走,不要掉队,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便是“宝先生”当年创作的手稿。

    大家请看,这本《提刑官宋慈》是她第一部 在报上进行连载的作品,每一页上面都有她标注的写作日期,我们对此统计了一下,发现她平均一天能写到三千字左右,除了她在日记记载的要去走亲戚啦,要去学女红啦,要过节啦等等特殊情况之外,基本是从无间歇的,这是十分难得的,我们现代人觉得一天写三千个字不算什么,快速的敲一敲电脑上的键盘,顶多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了,可放到清末那个使用毛笔的年代就十分难得了,练过毛笔字的同学都知道,写毛笔字是极其考验人的定力、视力和腕力的,基本上写百多个字手就会累得发颤了,所以,大家可以想见,当时这位与你们同龄的少女是何等的有毅力……大家再请看这些信件,我们将其进行了分类,一个是她与家人的通信,其中包括346封她与丈夫胡竞之先生的信件,亦或是,她俩互相写的情书,里面的“土味情话”便是现在网络上最火热的话题,引发了许多年轻网友的关注和模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略有耳闻,第二个分类就是她与合作伙伴唐才常、王稚萍等人的通信,也正是这些信件和她本人的日记解释了她为什么要披着马甲写小说的原因,我们纪念馆特别做了纪录片来为大家解析她当年做出这样抉择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现在随我进入放映厅观看影片。江冬秀出生于清朝末年,那时候正值国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可是徽州这个地方,却因为其独特的林莽密布、山脉纵横的地理条件,使得其隔绝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战乱洗劫,得以安享乱世中那可贵的太平。

    偏僻封闭而又宁静无波的环境,造成了当地独特的学风浓厚和礼教森严的矛盾氛围,人们既重视文化教育,又极其墨守陈规,这就导致了与外界的严重脱节,据说清朝取消科举取士后的许多年,这里的学子却仍在摇头晃脑的念四书五经,企图一朝中第,改换门庭。

    江冬秀是徽州一个小村庄里当地望族陈家四房的第二个孩子,不久后她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吕氏便带着她和哥哥过起了深居简出的守寡生活。

    江冬秀便是在这样和平而保守的氛围中长大的。

    那时候还十分盛行给女孩子们裹脚,当地甚至还有专门的赛脚会,用来品评女孩子们的小脚,给她们定个名次,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赛脚会的名次,一个好的名次往往便是女孩子最好的嫁妆和资本,因此,这是件人人都极重视的大事,能裹的绝对会裹,不能裹的也要想方设法的裹,没裹脚的姑娘便是低人一等,要被人瞧不起的另类。

    而江冬秀先生那时候正是这样一位另类的姑娘,她是没有裹脚的,大家可以从这几张照片上看出来,她的脚型线条流畅、尺寸合理,是正常的天足,并不是裹了又放开的解放脚。

    关于她当初为什么能够逃过裹脚,时间久远已不可考,或许是她的母亲吕氏不忍女儿受苦,或许是年幼的她抵不过疼痛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但不论是哪种原因,都证明了她的幸运,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保全了双脚,这似乎也在冥冥之中暗示了她将来会走得比别人更远更高。

    而在那个没有个人自由,家族至上的年代,一双脚的好坏甚至能关系到门楣的荣辱,仅靠一时的幸运显然是不行的。

    从江冬秀先生自己的日记和她早期与胡竞之先生的通信中可知,她虽不是小脚,却一直都在装小脚,以此来杜绝流言蜚语和不必要的麻烦,后来还十分机智果断的借用未婚夫胡竞之的名义,实行了“放脚”,从此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双足。

    从这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