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力能扛鼎 >  我力能扛鼎 第353节

我力能扛鼎 第353节(3/4)

重天。

    山上一栋又一栋的灰水泥建筑立起来了,厂房呆板笨重,工舍、物料房也都灰眉怪眼的,每起一座灰水泥楼,就如同往老匠师们眼珠子里钎了一根钉。

    没有琉璃瓦,没有角脊兽,墙上不能镂刻墙饰,那花坛子、蓄水塔总得做得漂漂亮亮的,要漂亮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出自顶尖的匠人手艺,才不枉来这一遭。

    怀老先生桌上放着日事记,按着日期顺序,一页一页摞得整齐,每日做了什么工作、工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复盘时有何心得体悟,都会写进去,也不顾忌人看,随人去借。

    他在山上住小半年,日事记已写了十几本。

    “真好啊。”唐荼荼唏嘘:“您是真爱这行。”

    她小儿趣语,本该一笑便罢了,可怀老先生描画着梅花图样,不知怎么叫这话过了心。

    “我们一辈子,没工夫去琢磨‘我爱不爱这行’,‘能不能干得了这行’。匠户匠户,祖上有幸出了名匠,之后几代人子从父业,小辈循着父辈的路,就这么一代一代地走下来。”

    “前两年,老朽过七十整寿,想跟老伙计们聚聚首,让家里儿孙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才知道其中大半都进棺材啦。”

    “黄口时候抓起一根笔,扑在画上成了爱好;成年之后是营生,不做不行;老了之后,没人盯着你催着你画了,却成了痼癖,一天不提笔便觉今日荒废。择一事终一生,抬头也算对得起先人。”

    唐荼荼猝不及防,被拽进了匠师的一生里走了一遭,毛绒绒的画笔蘸着彩墨,拣着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轻轻戳了戳。

    匠心与匠心也是不同的。她的道,是因为“我擅长这个”、“我做不来别的”,“我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

    老先生的道,才与一生热爱挂钩……不知道等自己老了,能不能有这样的境界。

    唐荼荼分了些神,老先生画完手上这张图,才问她:“丫头说罢,什么事?”

    她把厚重的资料箱挪上桌,深吸了一口气:“确实有个事想麻烦您。”

    “今年案户比民(即全国人口统计),各地统编的人口黄册就要往省里交了,天津没有户帖官,黄册是直接交去京城审校的。”

    老大人听着,落下了手里的笔,一字一字专注地听起来。

    唐荼荼来之前的那么点不安,全在老人家这专注态度里散尽了,她定定神:“我想给疍民上集体户口。”

    “当今的百姓要想立户,想去官府登记一张户帖,需要有房有田,有田的庄户才能确保能交得起每年的户税,没田的,只能依附在地主名下当佃农。”

    “疍民没田、没房,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婚娶生死都没在官府记档,是妥妥的流民。按户籍法,朝廷是不允许这样的流民在城里安家的。”

    “集体户,顾名思义,就是暂时还不具备立户条件的百姓,集合起来把户帖挂靠在一个统一的户头上,形成劳动雇佣和信誉担保关系,由工厂和县衙共同管理这么一群百姓,不仅管他们的吃住工钱,还要为他们这些流民做担保,确保疍民进了城不会作乱,闹出什么事来归我们负责。”

    工部、知骥楼,还有坐在堂下的十几位匠师,都是跟六部打交道的,不是脑子一热鼓掌叫好的脾性,有那反应快的,几句话就听出了关节。

    “民间结社,是大忌啊。”

    民间有佛社、有文社、有士子社,杂七杂八的,还有茶社、香社、赏花社,说到底,都围着一个“雅”字转。

    一旦社不雅了,就有朋党之嫌,更别说姑娘招揽了两千多疍民,外头还有不知多少的疍民听着消息,循着门路进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