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  第12节

第12节(4/8)

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第一条大支流——洛涧。洛涧发源于长江淮河之间,向北注入淮河。我们渡过洛涧,再向上游走个一百多里,就会到达淮河的第二条大支流,这就是著名无比的淝水了。(这里的“支流”只是针对这场战争来论的,以便大家看得简略些)。淝水和洛涧一样,也是从南向北注入淮河。不过,淝水跟洛涧可有一点不同:淝水的上游通过巢湖,最后可以直达长江!那就是说,对水军来说,从建康到淝水,就是一条通路。(这里有点儿复杂,不过,了解了豫州境内的这两条支流,洛涧和淝水,就基本够用了。)

    淝水四周的地形:

    淝水的右面,就是八公山,八公山往北一点儿,就是淮河。淝水的左面,是寿阳城(现在的安徽寿县),所以我们都说,淝水古战场,就是在寿县啊。苻坚就是站在寿阳城上,眺望淝水对岸谢玄的军队,结果看着八公山上的草木,个个都像晋军似的。

    东晋建康的地形:

    前线这边儿差不多了,还得回来说一下儿大后方。其实,在那时候,建康的长江渡口,一共有两处,东面的这个渡口,江南这边儿叫京口,相对着京口,江北那边儿叫广陵,属徐州。西面的渡口,江南这边儿叫采石,江北那边儿叫历阳,属豫州。要攻破建康,你要不走广陵,就必须得走历阳。淮南大战时,彭超他们就是看上了广陵嘛。

    那么了解了这些,再说起双方的战略部署,就能够很容易地明白了。

    二:苻坚的战略

    从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苻坚这一回选择了进兵豫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东晋豫州的防线是最薄弱的。上游有荆州军,下游有北府兵,哪个也不那么好对付。打下游,上回丢了14万;打荆州,一个费劲,一个他现在也不感兴趣。这个中游的豫州,正是两大防线的交接处,豫州刺史桓伊,带的军队也不多。那么集中兵力,拿下豫州,然后夺历阳,攻建康,难道不正是最好的选择?

    压制东西,直取中州

    苻坚要实现他这个战略目标,可是做了整体布署的。基本上是兵分三路:

    一路,也就是西路,他派出了姚苌、慕容垂他们,大约5万人,到上游去遏制住桓冲的策应,让中路的前锋主力打得安心。另一路,就是东路,由梁成,王显等一大堆名将率领,进兵洛涧,也大约有5万人,打算挡住谢玄从广陵出发的北府兵。(一种说法是,这个梁成和王显是从彭城出发的,也就是那个“幽冀之众汇于彭城”的那些人。不过不论是从哪儿来的,反正这支东路军呢,就是想挡住谢玄的北府兵)。那么这样儿,两头儿强兵都过不来,他和苻融就可以一路直下,豫州不就个桓伊嘛,虽然也能打仗,不过一个名士样的人物,兵又少,那拿下历阳,直逼建康,还不就指日可待?

    应该说,苻坚的这个战略布署得挺不错,没啥问题。如果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不管最后那个历阳的“渡江战役”,靠他这十几万人能不能打胜吧,但这个豫州,可就首先弄到手了。

    不过,苻坚的这个意图,谢安可是看出来了。那么,派兵的那天晚上,他就做出了一个基本是针对于苻坚这个进攻意图的防御部署。

    三:谢安的战略

    强大豫州,迎阻军锋

    苻坚的主力,既然是打算南下豫州,他会怎么进军呢?对当时来说,他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骑兵渡过淝水,一路南下,逼进历阳。另一路,就是走水路,沿淝水向南,经巢湖,直接进到长江。虽然,前秦的水军远不比东晋厉害,数量也不会太多,但是这一路也不能不防。另外,水军是东晋的强项,进军时也不必休息,可以一直往前走。再者,近十万的军队,也需要补给,运输通过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