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3/7)
水前线来了。苻坚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不进兵呢?却只带8000人到前线?或者他认为“杀鸡焉用宰牛刀”?但是这里更有可能是:这个60万中军有问题。苻坚不指望甚至不敢让他们上前线。然后,淝水之战,寿阳的前锋溃败。相互踩踏,死者十之七八。这里可指的是前锋这20几万人,并不是苻坚项城的大军啊。从今天河南的项城到安徽寿县,将近300公里,而且道路崎岖。就好像,在山海关有20万人打了一个败仗,北京的驻军却一下儿都没了一样。
奇怪之三:失踪60万,不了了之
前秦莫名其妙地丢了60万人,战后苻坚带着1000多骑兵去找慕容垂。这么大的事儿,也没见他追究谁的责任。按理,他离开了项城,这儿也总得有人管吧,你连前线都没上,这么多人就都跑光了,那这个管事儿的,死罪都有余啊。苻坚也不闻不问,好像这60万丢了就丢了,也没什么可新鲜似的。
这是淝水之战中的最大问题啊,这60万人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规模,假如压根儿没有这60万,淝水之战也未必会一直被叫得这么响。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儿,这60万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十丁抽一”的实质
苻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每十“丁”抽一人充军,以实现他那个“97万”的设想。这里的“丁”,是指已经担当了国家赋税的男子。那么就来瞧瞧,他这个“十丁抽一”会抽上一个什么结果:
前秦总人口,这里以1800万来计。按平均每户5人算的话,那么就是有360万户,按一户有1.5“丁”算,那全国就有540万“丁”,“十丁抽一”,最后就是54万。
那么这54万都是什么人呢?这个实在很关键啊。
苻坚这一回征兵,是不是抽了氐族人,本身令人怀疑,而且就算抽调了氐族人,也很可能是编到苻融的前锋部队中去。这个先不管,就算他也很公平地抽了氐人,那么看看这54万人的比例。按照我们上面对前秦国家人口组成的分析,实际上氐族占1/18,其余胡人占1/5,而剩下的汉人,接近3/4。那么实际上,这54万人里,就有40多万都是汉人!
这个平均“十抽一”,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弄出一支数十万的汉人军队!很可能,抽上的胡人会部署到各族的将领军中,而剩下的这些汉人,就变成了苻坚的中军。
这就是这60万人的实质啊。
二:所谓“中军”的用途
那么这个庞大的汉人中军,能干什么用?
一个:它可以吓唬东晋。苻坚出师时架势可是非同一般,“东西相望,前后千里,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等等,以至田余庆先生疑惑地说:“史传以此称道苻坚出师之盛,百年所未见”。不管史书有多少夸张成分吧,但是吓唬东晋这个目的,肯定还是收到了效果。以至于,建康在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百里之后,又好好“震恐”了一回。
这里,苻坚的第一个想法,当然就像那个朱肜说得那样,有征无战,吓得司马曜自己出降。所以这个充数儿的“中军”,也还是起了作用。
另一个:它正好用来运输。像这种远涉千里的作战,如果不能就地取材,补充军粮的话,这里用陈寅恪先生的分析,“打仗的兵7万,用人来背粮,就需要30万人”。那么这些汉人,既然指不上,就让他们去运粮,当苦力,那不是正好吗?这就是这60万人最主要的作用了。
三:前秦到底有多少军队
我们来瞧个数据,前秦369年灭燕时,一共出动了精锐16万人。当然这肯定不是全部,那么加上后方的,估计最多不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