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厂花重生了[八零] 第44节(2/5)
现在厂里的局面。还有就是,设备淘汰和引进问题,最好再出详细的制度严格落实,二车间当年就是败在了设备淘汰不及时…”陈芷欢点点头,听着赵新诚的建议,刷刷记下来,“还有工人的收入问题,基本工资不能改动,是规定了的,我想在奖金和补贴方面提,有了激励才会有动力。”
赵新诚笑笑,“瘦猴听了这话,肯定第一个拍手叫好。今儿还叫许厂长,明儿就改叫陈厂长。”
“哈哈哈。”陈芷欢在脑海中想了想,他干得出来这事!
“明年就要发布专项工程计划,中央和省里都要拨款,到时候遍地都是啤酒厂,这是最好的际遇,也是最大的危机。”陈芷欢想起来,前世东来第一啤酒厂就是被激烈的竞争挤压,最终一蹶不振。明年开始几乎是一城一县一啤酒厂,不出几年,全国啤酒厂将达到800多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反倒是很多啤酒厂兴而盛,盛而亡。
“我想了想,到时候啤酒厂太多,每个地方都有扶持本地的啤酒厂,杜绝外地品牌,如果我们只能在东来市内贩卖,根本起不了势。”她在纸上写下第一句话,‘品牌’。
现在已经有不少厂注重品牌,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重要的是一提到某一事物就能想起它。
赵新诚十分赞同,广丰的啤酒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品牌。“我们用的东来的临泉水,可以直接用这个做名字,正好可以和现在的厂子区分开。”
“还有酒的种类…”
“现在厂里有八种,不过主要贩卖的就那么两三种,杀口程度不同,酒香醇厚不同的。”
“种类我们可以扩充试试,还有跃城啤酒厂的果啤味道有些像汽水,度数也低,可以跟外面卖的汽水争一争。”
两人一聊就聊到了几个小时,你一句我一句,陈芷欢又整理出三页报告,针对啤酒品牌的发展做了详细规划。
1985年终于来了,它的到来,给整个啤酒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建设银行出资8亿,地方政府自筹26亿,加上国家用以购买先进流水线的2000万美金,中国本土啤酒行业迅猛发展。
随之而来的,还有陈芷欢当选东来第二啤酒厂的消息,东来市第一个女厂长就此诞生。
第71章 完结(上)
新厂厂区坐落于城西,占地面积三万多平米,建筑面积九千多平米,之前是一家饮料厂,荒废多年,此番有省里拨款,市里牵头成立。
经过数个月的修缮,啤酒厂已经初见端倪。这是国家轻工部统一规划批准的五海省重点企业,省里给第二啤酒厂批了数百万资金,用于新厂建设和购买设备。陈芷欢亲自选购,和市里领导沟通,拿到了进口指标,从德国、罗马尼亚引进了4条啤酒罐装生产线,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儿上。
此番建厂,二车间工人将会全部调过去,第一啤酒厂的发酵车间终是只剩下了四车间。袁立先依旧担任发酵车间主任,另外设立麦芽车间、糖化车间、包装车间,前两者均有赵新诚负责牵头成立。新厂初建,除去二车间的工人,以及啤酒厂工人子□□先,还有不少工人岗位空缺,国营工厂的岗位一向是香饽饽,引人垂涎。
陈芷欢和赵新诚亲力亲为,一方面监督举办招工会,从各方面考察招工,一方面去市里要人,要到了四个毕业大学生。两人还特意跑了一趟广丰,赵新诚用傲人的酒量成功赢得怪老汉李忠的欣赏,他架不住两人软磨硬泡,最终同意来新厂坐镇指导。
陈芷欢和赵新诚提前从东来一啤家属院搬进二啤干部楼。搬家这天,正是立夏时节。这天晴空万里,厂里一排排桉树高耸林立,绿意油油,平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