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21节(8/10)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大隋朝堂上已经见不到一个外国使臣了。这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诸国使臣云集洛阳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甚至各地的官员来得都很少,原因是各地农民起义阻隔,许多大臣没法赶到首都。这是杨广过得最冷冷清清的一个年。眼看着自己竭尽全力辛苦建立起的雄伟大业像个豆腐渣工程一样稀里哗啦地倒下,杨广的心气也随之散了。
事实上,虽然东征高丽失败,但是杨广的命运还远远没有到灭国的边缘。农民军的战斗力相当有限。虽然号称四十八家之多,但他们一直没能联合起来,甚至都没有能力出省作战。如果杨广潜下心来,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他还是有能力在政治高层闪展腾挪的。只要能防止贵族纷纷起兵,维持住帝国政治的平衡,隋军还是有能力消灭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的。这样,虽然大业已去,但是他毕竟还能安享富贵尊荣,在历史上以平庸之主收局。然而他没心思去做这些了。
他原本是一个极其心高气傲的人。他的自我期待是一个将要绘出世界上最完美图画的绝世艺术家。因此,当这幅图画失败了,他怎么还有兴趣在它上面修修补补,把老鹰改画成一只乌鸦,以求卖几个钱花花,度此一生?
艺术家的性格决定了他将走极端路线。不做最好,就做最坏,他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平庸。他,一个原本打造传世金碗的大匠,此时不屑于去做为糊口奔忙的锔碗工。做不了千古一帝,他也没有心情去做一个辛苦维持的平庸帝王。
因此,在眼看天下分裂,自己在皇帝排行榜上不可能有名次之后,杨广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命运已经不是原先许诺给他的命运,前途也已经不再是预想的前途,他对上天从感激变成了抱怨,他像一个没有要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不想起来。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被围之后,我们看到他与以前判若两人,连续的打击使他那贵公子般娇嫩的神经受到了不可避免的伤害。《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载,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以后,杨广“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摇抚,乃得眠”。他对治国有点心不在焉。大业十一年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处理公务。大业十一年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虽然天下越来越乱,他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却鼓不起心气去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他对政治越来越松懈,越来越放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他也有点三心二意,不那么周密地去考虑。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原本不喜欢饮酒的皇帝领略了美酒的好处。他下诏命各地官员贡献本地名酒,自己一一品尝,定出高下。他醉酒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次,在长乐宫独饮大醉后赋了一首五言诗,诗文今已失传,只《文献通考》卷三百九中记载了最后两句: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杨广已经不再是那个双肩担起大业,只手擎起乾坤的杨广了。“气可鼓不可泄”,心气已消的他放弃了自我,投身到无边无际的放任自流中,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听任生理欲望控制自己、填充自己、遮蔽自己。既然命运是由上天控制,既然上天说给就给、说不给就不给,那么一切由上天决定吧!他其实是在向上天撒娇。在冥冥中,他还期望上天那神秘的力量什么时候能再光顾他,把他推出失意的泥淖。
眼看着皇帝越来越颓废,政治越来越混乱,昔日的贵族摩拳擦掌。从雁门之围后,北方草原上的马匹价格一路飙涨,以唐国公李渊为代表的各地贵族纷纷招兵买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们感觉时机已经成熟,隋鹰扬郎将梁师都、马邑富豪刘武周、金城富豪校尉薜举、唐国公李渊、武威富豪李轨、萧梁子孙萧铣、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权的大臣不约而同,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众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