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20节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20节(2/10)

另一个细节是,在挑选新年号时,新皇帝圈定了古往今来年号中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大业!

    九

    整个大隋天下,没有几个人了解这个“政治新人”心中的梦想。

    在普通人眼里,他父亲杨坚的功业已经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四海一统,天下太平,国力昌盛。开国之君似乎没有给继承人留下多少创业的空间。然而心高气盛的杨广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素无学术”的父亲为人行政目光短浅、器局狭小,因此他的统治表面上成绩斐然,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重大缺陷。

    先从小节说起。父亲的第一个缺陷是过于严苛。因为过人的勤政节俭,老皇帝杨坚在中国史上留下了很高的声望。然而,仁寿年间的大隋臣民感觉到更多的却是老皇帝晚年变本加厉的猜忌多疑。也许是因为老年的人格改变,所以越到暮年,杨坚越担心大隋天下的安全。为了震慑天下之人,他用刑越来越残酷。据《隋书·刑法志》,一开始是“盗边粮者,一升以上皆死,家口没官”,后来甚至发展到“盗一钱已上皆弃市”的程度。百姓举手投足便有可能触犯刑法,弄得怨声载道,人心惶惶。

    许多成功的儿子都是踏着父亲的尸骨建功立业的。杨广知道,刚刚登基的他,第一要务是争取民心,而父亲的错误正是自己的机会。

    一上台,杨广就下令重修《大隋律》,隋文帝晚年制定的酷刑全部取消。用酷刑来维持统治秩序的做法在杨广看来太小儿科了。杨广称圣人之治应该“推心待物”,所以他“每从宽政”,新的《大隋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宽大的法律之一。历代王朝均规定,犯谋反等大罪,父子兄弟均斩,家口没官为奴。杨广认为这条法律太不人道。他说:“罪不及嗣,既弘于孝之道,恩由义断,以劝事君之节。” 《隋书·刑法志》载,新的《大隋律》断然取消了连坐之罪,开创了中国法律史的一个先河——废除了对谋反大罪的连坐。这是中国法制史走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可惜到了唐代又退了回去。

    比起严酷,杨广更反感的是父亲的吝啬。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搜刮的皇帝,他一再巧立名目,提高税赋,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甚至饥荒时也舍不得打开仓库救济百姓。杨广认为,这实在不是人君应有的气度。继位之后,他即大赦天下,普免天下全年租税。在位十四年间,他多次宽免百姓租税,一再降低税赋。

    隋文帝“素无学术”,对文化十分轻视。晚年甚至认为学校没有什么用处,各地学校,均予废除。《隋书·炀帝纪》则记载,杨广继位不久,便恢复了被隋文帝所废除的各级学校,并且发布诏书,宣布帝国的文化方针是“尊师重道”,“讲信修睦,敦奖名教”。

    因初政的这些举措,杨广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天下百姓和读书人的拥护,也迅速在大臣中间建立了威信。看来,当初隋文帝选这个“天下称贤”的王子为储,是何等明智啊!新皇帝的仁慈、慷慨、文雅的形象随着这些政策传遍了帝国,颂扬新皇帝仁德圣功的奏折一再呈进到杨广面前。

    十

    对于大臣呈上来的充满了谀词媚语的奏章,杨广只是淡淡地扫一扫,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嘲笑:怎么,这么几下简单的初级政治招式,就值得称颂为什么“圣王之治”、“尧舜之业”吗?

    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往今来,还没有比杨广更自负的皇帝。《隋书》载:“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馀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意思是:“皇帝自负其才学,每每傲视天下之士,曾对侍臣说:‘天下人说我当皇帝纯粹是因为血统吗?其实假设令我与士大夫们考试选拔,当为天子的也是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