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18节(4/9)
权的号召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掉它。在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下,两广全面陷落。危难之际,皇帝和太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上帝。他们在逃亡之中,派出使臣,向罗马送出了一封求援信。太后在信中这样说:窃念列娜本中国女子,忝处皇宫……入领圣洗,三年于兹矣……每思恭诣圣父座前,亲领圣诲,兹远国难臻,仰风徒切……望圣父与圣而公一教之会,代求天主,保佑我国中兴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代帝即桂王太祖第十二世孙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稣……
三年之后,这封信经历千辛万苦到达了罗马。教廷先后举行了四次枢机会议,起草了回信,给出建议。然而,等信回到中国,已经七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沧海桑田。永历帝和他的太后,不但没有得到上帝的帮助,甚至未能看到这封回书。
五
永历六年(1652年)二月二十六,贵州安龙府知府范应旭打开了一本新的支销账簿。他在上面列上了该州新添的一项财政开支项目:兹发来皇帝一个,月给银米若干。
后妃几口,月给银米若干。
……
账簿发下来,师爷们看了无不掩口而笑。皇帝一个,后妃几口,银米若干,这分明是豢养动物嘛!
安龙知府确实是按豢养动物的标准来供应永历君臣的。安龙本不过是明代的一个小小卫所,位于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交界之处的大山之中,交通极为不便。名义上叫“城”,实际上居民不过百十余家。因为所在之处皆山,建卫所居然找不到足够的平敞之处,小城不得不一半建在山腰,一半处于平地,“城跨山腰,半居平陆”。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极为落后,“群蛮杂处,荒陋鄙俗,百物俱无”。
“皇宫”就设在安龙千户所的卫所里,院里只有一所像样的砖房,更名为“文华殿”,供皇帝、太后、皇后几个人挤着住。几十名“大臣”只好租住老百姓的房子。有史以来,应该没有比这更简陋的“朝廷”了。
永历帝是经过千辛万苦逃到这里的。清军攻陷两广,永历帝实在无路可走,只好投奔了孙可望军。孙可望原本是张献忠的部下,张献忠阵亡后,大西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接手。由于清军南下,大西军决定“联明抗清”,归顺到了南明旗下。由于他们是“流寇”出身,素不被永历帝信任,只是遥制而已。如今,整个西南只有贵州和云南尚在孙可望等人率领的大西军控制之下,永历只好率领五十名大臣和几百个太监,奔向贵州。
孙可望闻讯大喜。他早就谋划着将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谁有了这面大旗,谁就有希望统一整个南明军队。他派出军队,远出迎驾,迎来之后,却把永历君臣安排在这个消息不通的小城里。原来孙可望已经在贵阳自称“国主”,设了六部,当起了实际上的皇帝。如果把永历迎到贵阳,他得隔三岔五去给永历磕头,麻烦实在太多。他只需要永历这个旗号而已,所以有意选择了这么一个交通最不方便、信息最不灵通的小城。这个小城的名字就很合孙可望的意——“安龙”,谐音“安笼”。将皇帝安顿在这样一个保险的笼子里是个很不错的主意。他将这个小小千户所升格为府,任命自己的亲信为知府,任务只有一个——监视永历帝。
永历再次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上一次在武冈,虽然同样是被军阀控制,但是起码生活待遇上还像一个皇帝。这次到了安龙,大臣、太监加上数百名兵丁,这两千来号人,孙可望一年只批给银两千两,米六百石。这些还不够在广东时永历皇帝一天的花销!别说是供养皇帝了,平均下来,就是平民百姓也无法糊口。“帝以不足用为言,不答。”他向孙可望申请多拨点钱,孙可望根本不搭理他。
大概从来没有混得比永历还惨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