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14节(7/11)
知道该如何对付这些批评了,那就是把他们的奏折“留中不发”,根本不予理睬。当了一年多皇帝的朱厚照终于发现了运用权力的秘密。他发现了一个真理——他真的拥有无限的权力,只是看他怎么去用它。虽然有祖制、成法、规矩,可那些毕竟都是软约束。而一旦他一意孤行,却不会遇到真正的阻碍。不管他的命令多么乖谬,只要他撕开脸面,坚持到底,就会最终得到执行。庞大的、学识渊博的、理直气壮的文官集团实际上却是虚弱的。虽然他们拥有道义上的一切优势,可是他们受制于一条最基本的道理——他是君,他们是臣。不管他多么无知无能,昏庸无道,他的话都是圣旨,他们这些最聪明、最正直的人还是得无条件地去执行,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他们可以喋喋不休,可以叩头出血,却不能改变他的最后决定。
朱厚照也知道,从现在起,他在这些博学多才的文官眼里,已经是一个昏庸失德的皇帝了。虽然他们表面上对他三跪九叩、毕恭毕敬,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对他丧失了信心,内心里瞧不起他。但他不在乎。他甚至发现,在丢掉那个做好皇帝的理想之后,他活得更舒服自在了。
八
一旦撕破了脸皮,朱厚照发现当皇帝堪称轻松愉快。
蓝东兴《明武宗评述》记载,在这次政治斗争取得胜利之后,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取消文书房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起居注”制度,同时废除尚寝局的“就寝档案”。这样,他就解除了身上的两大枷锁,自由自在,想起就起,想睡就睡,想住在哪儿就住在哪儿。
他做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就是把普通政务交给略通文字的司礼监首领太监刘瑾。大臣们所上奏折,经刘瑾初步处理后,再挑出最重要的几份交给他亲自裁断。这样,他在仍掌大权的同时,又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做出这两项决定之后,他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大玩特玩。他不断地把宫外的戏班子召进宫中为他表演。与其他好开“堂会”的天潢贵胄不同,他偏爱听评书、大鼓、地方戏,特别是那些地蹦子、草台班子粗俗诙谐的“粗口”,让他笑得前仰后合。
除了这些帝王生活中常见的声色之好,他还玩出了前无古人的花样。《明通鉴》载,他在宫内开了个自由市场,让太监们充当小贩,在街道两边摆上一个个小摊,卖什么的都有:锅碗瓢盆、衣服鞋袜、胭脂宫粉、水果蔬菜……琳琅满目,热闹非常。太监们一个个站在摊前,学着市井之人,高声叫卖:“卖砂锅啰!”“磨剪子来!”“皮薄肉厚的大白梨啊,瞧一瞧,看一看!”
皇帝穿着普通人的衣服来赶集,挑了一块花布,和小贩讨价还价。扮小贩的太监知道皇帝的性子,故意和皇帝软磨硬泡。皇帝费尽口舌,怎么也讲不下价来,急得抓耳挠腮……
在正德皇帝的一生中,对市井生活异乎寻常的热爱是贯穿始终的一大特点。明代人的笔记中传说弘治皇后其实不能生育,正德是她偷偷抱养的市井小民的私生子,所以这个皇帝终生除不去骨子里的“低贱”。
其实这一“反常现象”很好解释。很大程度上,皇帝的这种嗜好不过是对刻板单调的宫廷生活的逆反。皇宫是天底下最不自由的地方。这组迤逦壮阔的大屋,座座象征着严密的礼仪。这里每一寸空气中都充满了禁忌,每一寸土地上都林立着规矩,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斟酌再三。生活在这里面的人,生活得按照事先写好的剧本进行,如《宫女谈往录》所说:“宫里头无论上上下下全是假的,像一台戏。”就像修筑这建筑的本意是为了昭示政治秩序、而不是为了舒适地生活一样,那些高雅严肃的宫廷大乐也不是用来愉悦人的感官,而是用来把自然的人性引入天理的轨道。
和宫廷生活的假模假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