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唐玄宗 >  第153节

第153节(3/5)

父老所请,此后灵武即位缘于群臣劝进;如今克复京师,实为李亨君臣努力的结果,李亨此时旦夕思念太上皇,急盼太上皇返回京城颐养天年。李隆基阅表后得到一些慰藉,就喜动颜色决计返京。

    至德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李隆基率领六百余人离开成都,北上蜀道,开始向长安进发。是日长安那里,李亨率领文武百官自金光门中进入城内,父子是日一进一出,颇为巧合。

    李隆基到了剑门关,仰观剑门左右岩壁峭绝,此时想起去岁凄惶惶奔入蜀中的景象,心中有感而发,遂赋诗道:

    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障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此诗先咏剑门之险,继而写出“乘时方在德”的诗句,喻示了“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全诗颇有气魄。只是他去岁经过剑门时明明是仓皇出走的落难天子,如今却变成了巡游打猎归来的皇帝,不免有些滑稽之感了。

    过了剑门关,即是古栈道地段。是时已入冬月,栈道侧的树木早已褪去叶儿,唯将枝干挺立,以迎那一场寒似一场的冷风;嘉陵江水涛涛不绝,南向而去,浪花翻涌更添寒意。

    栈道间或传来马帮行走的马铃声,李隆基裹着棉衣缩在舆中,半睡半醒之间忽闻此铃声,思绪又回到去岁行此道中的情景。

    无边无际的细雨织就了一张巨大的低幕,将柔软、清凉的雨丝贴向山间的峭壁,令壁上的青苔愈发透出翠色,那苔上漫流的水痕,无止无歇兼而澄澈晶莹,分明似由泪珠儿凝成;细雨无声地浸润着山间葱茏的树木,树梢相连而成的冠盖上因此弥漫了一层薄薄的白色水汽,微风漾动,这团白雾缥缥缈缈,似想将整个山体裹起,那是什么?分明是佳人白衣而舞,此时缓步漫回,似要欠身低吟,倾诉那别后的惆怅。

    细雨忽然飘入舆中打湿了李隆基的面庞,进而迷离了眼睛,他伸手抹去,再凝望掌中的一泓清水,辨不清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

    蓦地,山中传来了一阵隐隐的猿猱凄哀,李隆基闻此,顿时拨动心弦,脑中又想起马嵬坡下的那抔黄土,不禁又掩面而泣了。

    铃声此时隐隐响起,其先是夹在雨声中有那么少许静响,既而铃声越响越近,其声就变得急促而杂,似乎细雨化为绵绵青丝,直撩拨李隆基那早已柔肠百结的心底。这时一阵山风低掠,吹动起舆前的金铃,两种铃声相映,李隆基早已泣不成声。

    李隆基一路上难忘杨玉环,眼前的细雨淋铃,再荡起铃声,让他追忆起杨玉环往昔的音容笑貌。如此佳人,如今与自己人鬼殊途,此生再难会面,李隆基由此颇为伤怀。

    后人写到此处,多有上佳文字,此段文字最能描绘李隆基此时的心境: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进。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李隆基这日行在栈道上,闻听马铃声,眼前虽为冬天的景色,然思绪又沉浸入去岁入蜀时的苦雨时节,不禁又复泪飞沾襟了。

    高力士是时紧随李隆基身后行走,得知李隆基又在那里无语落泪,知道他定是触景生情,许是又念起贵妃了。高力士生怕他情深伤身,就急忙令舆停下,再走至他面前请道:“陛下,此去利安郡不远,晚间就在这里歇息了。”

    李隆基抬起泪眼,向高力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小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