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三分钟说尼采、合集立意、个人遭遇(3/6)
百本书也讨论不完,但……这些哲学的东西这么写出来略显枯燥,似乎溶进故事里更有趣。.
二·合集中故事的立意关联性
简而言之,《雪之寂》是对《新月之弦》的回应,而《纽约客》是对《雪之寂》的回应。现在请容许我展开讨论。
《新月之弦》主要想用封建体制下的男女关系,暗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朱元璋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雷霆雨露莫非君恩——如果独裁者【善】(是个benevolentdictator,“善良的独裁者”、“明君”),他或许可以做到政治清明,但一个人拥有至高无上、不被约束的权力其实是件极其危险的事,他对被统治者随时可以白刃相加,正如塞洛斯囚禁虐待桑。塞洛斯捅自己的那把匕首,代表一个【统治者】自发请求【被统治者】来约束他权力。
塞洛斯的原型之一,是《魔戒》里的明君阿拉贡,尤其是性格外刚内柔这点上(另一个是色诺芬半虚构人物传记《居鲁士的教育》里的居鲁士大帝,这是一本讲述明君该如何为人、执政的书)。
但,我对君权统治下的“明君”这个概念强烈存疑,这也是我与托尔金(托老)分歧最大的一点。虽然《魔戒》与《新月之弦》都在讲对权力的制约,但托尔金认为【君主立宪制】比【代议民主制】更好,而我持相反意见。
所以,“塞洛斯”这个角色虽然是“屠龙者”,但他仍旧象征着【君父和统治者】,“桑”则象征了【臣民和被统治者】。这个故事,是一个君权体制下的【统治者】自发地请求【被统治者】来约束他的权力的故事——这个美好梦想的前提是,“君父”必须是个“善良的独裁者”、“明君”(benevolentdictator)……
但——“善良的独裁者”、“明君”:这本身是否就是个伪命题呢?手握生杀予夺的重权的【任何个人】,该被我们这些【被统治者】信任吗?他会不会像对待桑那样来对待我们?他所谓的“对你好”真的是“对你好”吗?“明君”的“明”,是否建立在牺牲弱势群体上?她能真的相信他吗?
在君权独裁体制下,桑(像罗马的卢克丽霞一样)愿意牺牲自己,给作为封建正统统治者的塞洛斯铺路,是因为她没有任何别的选择。而封建正统统治者(塞洛斯)又一次通过【一个被统治者】的自我献祭成为了新的“君父”。他是获利者,她是牺牲者。诚然,她是向往公义与正义的,所以她选择了塞洛斯(他比达里奥斯要好很多)。但,她的选择(依赖所谓的“明君”)是局限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弱者、下位者】所能做的;相较与当代价值,这是保守的,也是落后的。
因此,我又写了《雪之寂》,意在揭露极权独裁体制下【统治者】、【侵略者】(塞洛斯的远征其实也是侵略)、【当权者】的——【真面目】。
《雪之寂》的女主人公其实并没有名字。嗯。她是个去社会化、去个性的个体。我是故意这么写的,因为我的意图是:她不是【一个】人,她代表【一群】人,具体地说,她象征着【被统治者】和【被侵略者】,而克里斯蒂安象征着统治者和侵略者。
女主其实可以说话,只是没有声音。音乐(钢琴)自幼就是她的声音,克里斯蒂安玷污了音乐,剥夺了她的声音。这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当代社会里很多侵略者/强者也在剥夺、削弱被侵略者/弱者的声音;这非但在战争中发生,而是在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体制下都会发生的事。
阿列克谢(以及两枚铂金戒指)象征着真、善、美,以及绝望中的希望。女主对阿列克谢的爱象征着对真、善、美坚贞且忠实的信念、追求。在最后一章里,女主重新找回了音乐,找回她的声音